向海圖強:構建面向未來的大海洋學科體系


2025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2024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已突破10萬億元大關,其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趨勢對人才知識結構與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海洋科教正迎來從學科優化到體系重構再到范式革命的歷史性機遇。海洋學科體系的戰略性重構,本質是教育供給側適應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國家戰略需求升級的結構性改革。這一變革無論是對經略藍色國土還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拓展學科內涵
當前,海洋學科體系學科劃分過細、專業壁壘森嚴、協同育人機制滯后,導致人才知識結構比較單一、跨界整合能力不足、戰略前瞻性欠缺,難以適應大國海洋競爭背景下對戰略科學家和卓越工程師的需求。破解這一困局,自主培養能引領未來的復合型海洋人才,亟須對學科體系進行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原點、以交叉融合為引擎的深層次、系統性戰略重構。
要構建以“關心海洋(價值引領)—認知海洋(認知筑基)—經略海洋(實踐賦能)”為核心邏輯閉環的集群型海洋學科體系。關心海洋層面,強化戰略性通識教育,將國家海洋權益觀、全球海洋治理觀、可持續發展觀深度融入課程思政與核心課程體系,系統建設海洋法政、地緣戰略、藍色文化等模塊,厚植家國情懷與全球責任。認知海洋層面,要打破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藩籬,強化海洋科學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球系統科學等基礎學科的深度耦合,培育從微觀機理到宏觀系統、從自然過程到人海互動的全景認知能力。經略海洋層面,要聚焦海洋工程、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藍色經濟等應用領域,圍繞“保護—開發—利用—治理”全鏈條,設計模塊化、項目化的綜合實踐體系,使學生在解決真實復雜海洋問題中,錘煉技術創新與系統集成能力。此重構旨在將學科知識體系轉化為服務國家海洋核心利益的戰略能力,實現從認知者向經略者的躍遷。
重構培養體系
海洋是一個巨大的復雜體系,涉及陸地上已經發展起來的大多數學科,並具有自身獨特的規律。單一學科的海洋教育難以培養出能駕馭未來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產業發展、海洋事務管理的高素質人才,必須重構人才培養體系,打破學科壁壘,實施超學科系統的綜合培養。
要以“大海洋觀”為統領,以“需求導向、交叉賦能、能力為本”為原則,徹底突破傳統院系和學科邊界,推動海洋科學與信息科學(人工智能、大數據)、工程科學(先進制造、新材料)、社會科學(國際關系、管理、法律)、生命科學(生態、生物技術)等領域的深度交叉與范式融合。核心舉措是打造跨學科課程集群與項目平台,如融合海洋探測、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系統工程的“智慧海洋系統”集群,培養智能裝備與系統研發人才。這些集群並非簡單課程拼盤,而是圍繞核心科學問題和重大應用場景進行知識重組與能力貫通。
優化教學模式
深海探測、極地開發、智慧海洋、藍色經濟等前沿領域的迅猛發展,正深刻重塑海洋開發與治理圖景。這迫切要求海洋人才具備“頂天立地”的復合特質:“頂天”需擁有面向全球海洋治理、國家海洋安全與長遠發展的宏觀戰略思維,掌握人工智能、大數據、國際法律與政策等跨領域知識﹔“立地”需扎根深厚的數理基礎與海洋專業知識,具備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卓越創新能力。為此,必須深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優化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模式的核心在於構建“三同步、深融合”的育人生態。
同步科技前沿。建立課程內容動態更新機制,將人工智能、量子傳感、生物技術等顛覆性科技進展及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等重大國際計劃議題即時融入教學,開發如“海洋數字孿生”“氣候智慧型藍色經濟”等前沿課程模塊。
同步國家工程。深度推進科教融合,將“奮斗者”號萬米深潛、“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夢想號”大洋鑽探船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的研發過程、核心技術與挑戰難題轉化為沉浸式教學案例與研究課題,讓學生在“國字號”平台中感悟使命、錘煉本領。
同步產業變革。強化產教融合貫通,聯合涉海領軍企業、科研院所共建實踐基地、聯合實驗室、產業導師庫,推動“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場景應用”教育鏈與產業鏈無縫銜接,培養學生面向產業需求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和商業轉化的能力,實現教學模式從“知識傳遞型”向“能力生成型”和“智識賦能型”的根本轉變。
完善師資結構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師資結構轉型是優秀海洋人才培養體系重構的核心支撐。當前要建設學科交叉融通、產學緊密協同、國際深度合作的新型師資隊伍。如設立戰略型的學科交叉講席教授/特聘研究員崗位,實施跨院系雙聘/兼聘、團隊考核、成果互認等柔性機制,根本性破除傳統學科評價壁壘,顯著提升承擔重大交叉任務師資的比例與活力。
深化產教融合。構建“旋轉門”式師資體系,大力引進具有重大工程實踐經驗的產業精英擔任兼職教授或實踐導師,制度化推動高校教師赴頭部企業研修挂職,打造由學術大師與產業領袖共同引領的導師團隊,確保教育內容緊貼產業前沿與國家需求。
拓展全球網絡。積極構建國際海洋科教聯盟,通過高水平合作辦學、學分互認、聯合研究計劃、共建國際聯合實驗室等方式,匯聚全球頂尖智力資源,使師生在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前沿探索中拓展國際視野,提升戰略能力。
(作者:李華軍 劉勇,分別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工程系教授,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