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創新紅色主題作業,涵育學子奮斗志向

2025年09月02日08:38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創新紅色主題作業,涵育學子奮斗志向

駐足盧溝橋歷史博物館入口展櫃處,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學學生向奕萱目不轉睛地盯著一尊殘缺的石獅子頭部復制品,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向奕萱想起老師在課堂上展示的歷史影像:“那時我隻覺得很震撼,此刻站在石獅前,指尖撫過欄杆上深淺不一的彈痕,才真正理解了老師說的‘歷史的質感’。那不是教科書上的鉛字,而是石頭裡嵌著的彈片,是風雨磨不滅的傷痕。”

剛剛結束的這個暑假,向奕萱和同學們完成了一份特殊的德育作業——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思考偉大抗戰精神之於今天的意義。

這個夏天,各地各校積極引導學生利用假期追尋紅色足跡,學習紅色文化,堅定理想信念。北京朝陽實驗小學密雲學校開展“尋訪抗戰記憶”實踐行動,引導學生參觀抗戰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地﹔山西太原市迎澤區建設路小學鼓勵學生學唱紅色歌曲,讓孩子通過歌聲感悟革命歷史,傳承愛國精神﹔甘肅蘭州新區第五小學開展紅色故事共讀,讓孩子在閱讀《小兵張嘎》《雷鋒的故事》等經典后,記錄下印象最深的歷史細節……

在新學期啟幕之際,我們一同來梳理——這些特色鮮明的紅色主題作業,讓學生們收獲了什麼?如何讓孩子從中汲取更多養分,實現精神與心靈的成長?

1、腳步丈量,理論認知升華為情感認同

在浙江,一群中學生正在重走一條特殊的路。這是寧波中學“重走抗戰內遷路”紅色研學活動開展的第10個年頭。師生們從學校新址出發,途經寧波鄞縣胡家墳村、紹興嵊州市太平村和玠溪村,最終抵達金華市磐安縣大皿村。

一路上,他們用腳步丈量辦學遺址,與老校友對話,聆聽曾經的艱難歲月。學生左東在研學日記中動情地寫下:“時間雖短,但我仿佛看見了寧中那段九年的艱難辦學之路,上千名師生從抗戰烽火中走出,在崇山峻嶺間四次遷徙,跋涉千裡,何其不易!”

同行的青年教師王紫薇也深有感觸:“看著當年的校址、遷址紀念碑、遷址紀念牆,那80多年前千余人在大皿村艱難辦學的場景一幕幕清晰再現,讓我熱淚盈眶。這更堅定了我這一生的職業理想——努力教書育人,傳承紅色基因。”

“近年來,紅色主題假期作業熱度不斷攀升,有力促進了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實現。”江蘇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助理於戰宇坦言,紅色主題作業深植愛國主義精神與家國情懷,能引導學生在真實歷史情境中感悟革命烈士的民族氣節與紅色基因,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的歷史淵源與當代價值。

“更重要的是,通過躬身參與革命歷史教育實踐,學生能將課堂中的理論認知升華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情感認同。”於戰宇說,“從各地各校的探索來看,高質量的紅色主題作業絕不能局限於教室,而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紀念館等紅色遺址。”

山西省特級教師劉補明也認為,更加注重實踐環節,強調深度體驗,才是此類作業的應有之義。“讓學生在完成作業時親身參與、感知生成、抽取精髓,才能獲得刻骨銘心的體驗與認識。”

2、撒下火種,研學感悟轉化為奮斗動力

驕陽之下,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清湘小學的學生們走進長沙黨史館探尋紅色足跡。他們的目光聚焦在那些無聲卻有力的老物件上:鏽跡斑斑的搪瓷杯,仿佛還殘留著當年革命者行軍途中飲水的清涼﹔半冊殘損的日記本,紙張已泛黃卷曲,字跡卻如磐石般清晰,無聲記錄著滾燙的青春誓言……

“同學們,請想一想,在那無比艱苦的歲月裡,先輩們是為了什麼而奮斗?”講解員提問。

“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孩子們響亮地回答。

離開盧溝橋歷史博物館前,向奕萱在留言簿上看到這樣一段話:“1945年,我舉著國旗跑過盧溝橋﹔2025年,我帶著孫子來這裡。八十年過去了,永定河的水還在流,但橋邊的孩子已不用躲炮彈了。”落款:“一位老兵。”

“‘偉大抗戰精神對今天的意義何在?’站在盧溝橋頭,答案變得無比清晰。當年戰士們用血肉之軀守護的,不只是一座橋,更是民族的尊嚴與未來﹔如今我們銘記歷史,不只是為了緬懷過去,更是為了從那些不屈的靈魂中汲取面對困難的勇氣、團結奮斗的力量。”向奕萱暗暗許下諾言,“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定會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用知識武裝頭腦,用行動守護和平!”

看到學生的體悟,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學校長楊艷很是欣慰。她告訴記者,這份作業的最大價值,是在學生們心靈深處撒下了信仰的火種、積蓄了情感的養分、激發了行動的力量,為價值觀塑造、責任培育與成長蝶變提供了鮮活土壤。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完成了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的角色轉變。”在楊艷看來,學生不再只是歷史的傾聽者,而是通過參觀感悟,成為歷史的“觸摸者”。這種轉變帶來的成長是立體多維的:在情感上,學會共情戰爭年代先輩們的不屈與勇氣﹔在思維上,從“思考抵抗的意義”到理解“精神力量的價值”,完成了辯証思考的跨越﹔在行動上,將研學感悟轉化為“用知識武裝頭腦”的具體規劃。

“老師強調的‘歷史的質感’,在作業的‘催化’下化為學生筆下‘接過接力棒’的成長宣言,這種從‘體驗’到‘踐行’的教育閉環,正是作業最珍貴的成果。”楊艷說。

3、薪火相傳,紅色基因煥發時代光彩

在江蘇省江陰市長江岸線的風電場裡,一排排銀白色風機正緩緩轉動。江陰高級中學學生們在工程師指導下,用游標卡尺仔細測量著風葉弧度。“差一毫米都會影響發電效率。”工程師告訴同學們。

在電場內部的能源管理中心大屏幕上,全國風場實時數據不停刷新。新疆的風機在風沙中運轉,甘肅的光伏板連成藍色海洋。工作人員說:“我們始終記得,企業技術創新不僅要算‘經濟賬’,更要以服務國家發展為追求,隻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為國家能源安全筑牢屏障。”

“每度電都在為祖國添綠色。‘科技報國’不是一句口號,未來,我要以他們為榜樣,把專業所學與國家需求結合起來,讓青春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上跑出加速度。”學生馬書言話語堅定。

江陰高級中學德育主任徐霞說,傳承偉大抗戰精神既要銘記歷史,更要觀照當下。革命先輩展現出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正是今天科技工作者攻克“卡脖子”難題所需要的精神密碼。“從戰場到實驗室,這種精神可謂一脈相承。我們要引導青年學子,將這種精神轉化為科技報國的實際行動,在創新征程中展現責任與擔當。”

那麼,如何讓學子從中汲取更多養分,實現精神與心靈的成長?

“紅色作業的樣式要不拘一格。作業設計者可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確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案,真正使作業少套路,不雷同,有新意。”劉補明說,“學校可探索將紅色基因融入學科教學,比如,物理課上,解析兵器改良的智慧。”

於戰宇建議,可以構建家校社三方協同的紅色教育共同體。學校要強化紅色育人主陣地作用,教師可設計貫通全學段的紅色主題課程鏈,同步建設覆蓋全年級的本土化紅色資源庫﹔家長可以通過共讀紅色家書實現協同育人﹔社區可整合場館資源提供實景課堂,聯動高校組建思政實踐團開展紅色解說,筑牢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根基。

在實踐層面,於戰宇提出,要貫通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培育路徑。比如,小學以紅歌傳唱、英雄繪本激發崇敬之情,初中通過紅色征文與競答活動強化精神認同,高中借長征精神辯論賽推動思辨踐行,大學依托微課開發及基層宣講實現創新傳承。

(記者 晉浩天)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