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為殘疾人搭建更廣闊的就業平台(熱議)

李君強
2025年08月29日08: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促進殘疾人就業,讓殘疾人群體也能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事關民生福祉,事關公平正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殘疾人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的特殊困難群體。”促進殘疾人就業,讓殘疾人群體也能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事關民生福祉,事關公平正義。

  “除了看不見,我什麼都能做。”全國自強模范黃鶯在講述自己經歷時說的一句話,令人動容。她是一位盲人,也是一位致力於殘障課題研究的博士生。

  對像黃鶯這樣的殘疾人而言,擁有一份合適的工作,不僅能夠實現自我價值,也是回報社會的重要方式。民政部有關數據顯示,全國持証殘疾人數已超3800萬。為殘疾人群體提供有利條件,幫助他們更好就業,既體現中華民族扶殘濟困、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也是新時代應有的人文關懷。

  為殘疾人營造更好的就業環境,同樣是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的應有之義。這些年,不少地方舉辦殘疾人專場招聘會,積極整合資源、拓展渠道,幫助殘疾人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十四五”期間,城鄉新增殘疾人就業累計達到231萬人,超217萬人次殘疾人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滾動實施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持續優化提升殘疾人就業服務,三年間就業年齡段殘疾人就業率提升4.8%。

  不可否認的是,殘疾人就業仍面臨許多挑戰。比如,如何幫助他們找到與自身技能相適配的崗位,如何保障他們享有與健全人同等的培訓機會,如何消除部分用人單位的偏見和歧視……為殘疾人搭建更廣闊的就業平台,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殘疾的種類繁多,包括肢體、視力、聽力、智力等殘疾,不同殘疾類型和等級適宜從事的工作不同。幫助殘疾人群體實現就業夢想,要對不同崗位進行個性化改造。例如,針對肢體殘疾者,企業可以為其提供遠程辦公或輕體力崗位﹔對聽力障礙者可以提供協助編程或數據處理等崗位。關鍵是精准施策,崗位設計更加多元,工作內容更為靈活,讓殘疾人真正得以“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特長,實現個人發展。

  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要求進一步強化崗位挖潛、服務支撐、培訓賦能和權益保障,既要解決“有沒有崗位”的問題,又要解決“適不適合”“穩不穩定”的問題。當崗位設置兼顧不同殘疾人群體的能力特點,殘疾人才能更好地自立自強。

  客觀來講,殘疾不可避免地會給工作生活帶來不便,關心這一特殊困難群體,既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一個社會富有溫度、充滿人情味的表現。也應當看到,殘疾人與健全人一樣,擁有獨立而完整的人格尊嚴。他們不僅僅是“被照顧”的角色,而是同樣渴望去照顧別人,渴望被平等對待,為社會作出貢獻。因此,少些與崗位無關的身體條件要求,多些對殘疾人的理解,為他們提供與健全人平等的機會,才能讓殘疾人在就業時多些從容,少些顧慮。

  讓我們消除偏見,敞開大門,為殘疾人群體就業創造更多便利條件,成就精彩人生。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9日 19 版)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