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探索新校園、學習新知識、解鎖新技能、結交新朋友、收獲新成長——

大學新生,如何快速適應新角色

2025年08月26日08:31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大學新生,如何快速適應新角色

新學年開學季如約而至,眾多新生將要帶著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對未來人生的夢想走進高校校園。作為“強國一代”的核心群體,青年學子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能否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找到大學時代的正確“打開方式”,對於其成長至關重要。為此,教育周刊開設“青春啟航 奮斗有我”專欄,從“適應全攻略”“社團百花園”“健康新主張”三個維度來透視高校生活,希望為學子們提供一份指引與陪伴。

7月底,北京家長靳女士的女兒如願收到目標高校的錄取通知書。高興之余,靳女士難免有幾分擔心:“從小到大身邊一直有人照顧,將來要離家那麼久,她一個人學習、生活,能適應嗎?”

說著,靳女士將手機微信裡兩篇關於如何處理宿舍關系的推文給記者看,“我發給女兒了,希望對她有用。一是擔心她不擅長做家務,希望在宿舍衛生方面能多留心﹔二是擔心她性格直率,說話快人快語,別無意中傷害到同學。”

靳女士的擔心代表了不少新生、家長的心聲。這個秋天,近千萬名本專科新生即將步入校園,開啟新的學習階段。從高中到大學,從依賴到獨立,“萌新”們面臨通識與專業課學習、獨立居住生活、社交關系構建、飲食風俗磨合等一系列新場景、新問題、新挑戰。如何快速適應新生活、融入新角色?記者採訪了多所學校相關教師、專家,為同學們“支招”。

期待與焦慮並存,新生學業、社交面臨全新課題

說起新生適應的話題,北京交通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專職副主任耿梅芳與記者分享了一個案例:曾有位大一學生小蕾(化名)幾次找到輔導員要求退學。這個女孩成績頗為優秀,寫得一手好文章、彈得一手好鋼琴,入校不久還加入了學校的新媒體中心。因此,大家都覺得很吃驚。經她陳述,緣由主要是:總覺得同學們瞧不起她,在背后議論她,以至於她感覺“一回到寢室,就胸口發悶”。當小蕾講到這一點時,變得煩躁不安,淚流滿面。

“剛剛步入大學的學生,人際交往的困擾比較普遍,常見的有交往中的孤獨心理、自負心理、自卑心理、多疑心理、嫉妒心理等。由於小蕾在適應大學的人際關系環境中遇到了挫折,比較敏感多疑,進而覺得自己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產生心理壓力。”耿梅芳分析。

“既興奮期待又焦慮不安,既渴望自由又迷茫無措,既尋求獨立又害怕孤獨”,天津市十佳輔導員、天津科技大學副教授王穗潔這樣概括新生心理狀態的突出特點。

“中學階段,學生生活和學習多由父母、老師安排,初入大學校園,新生對於未知充滿好奇,滿懷對大學生活的期待。但另一方面,擺脫了熟悉的環境和習慣了的‘硬約束’,由於新的社交圈還沒有建立,會產生環境的陌生感和人際的疏離感﹔部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學生,常會對如何把握‘自由’感到迷茫,甚至陷入空虛、曠課、熬夜、沉迷游戲的混亂狀態之中。”王穗潔分析。

除社交外,學業適應也是新生面臨的“必修課”。在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孟俊貞看來,從高中到大學,學生面臨學習方式、學習內容、評價體系的變化,“高中時期,不少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狀態,依靠家長和老師的督促,以及大量的課后作業練習鞏固,學習內容較為固定,知識體系也相對封閉,主要依賴考試成績反饋學習效果。而到了大學,學習方式轉變為以自學為主,更強調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理工科強調實驗與理論結合,一些課程需要獨立設計方案、分析數據,學生需要課后通過圖書館、學術論文、慕課等自主補充資源﹔部分大學課程(如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理論抽象且授課進度快,單節課就可能涵蓋高中一個章節知識容量﹔評價體系更加多樣化,除了考試成績外,還包括平時作業、課堂參與、項目報告等多種形式。這些變化要求學生具備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調查發現,有些大一新生覺得自己‘缺少自豪感,還老覺得孤單’。這反映出大學生開始探索自我價值,思考未來人生的意義,以及隨著社交圈子變大,開始思索怎樣與他人打交道,怎麼處理人際關系中的矛盾。”耿梅芳表示,“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拿自己跟別人比,長期下去就容易讓自我價值縮小到‘學習成績’‘學校名氣’等標簽上,從而產生自我懷疑和否定等負面情緒。”

接納情緒、合理規劃、主動“破冰”,讓新生活充實而有序

針對以上變化和挑戰,新生需要做好哪些“功課”?

王穗潔分析,進入大學,首先需要掌握整理內務、合理規劃生活費等基本生活技能﹔還要學會健康管理,比如合理飲食、堅持體育鍛煉、規律作息等﹔同時,需要培養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獨立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此外,如何結交新朋友、建立新友誼,如何與來自各地、生活習慣不同的室友和諧相處,如何克服社交焦慮、主動與人“破冰”,甚至處理戀愛情感,都是需要獨立面對的課題。

為此,王穗潔給新生提了個“四步走”小建議:一是接納情緒。無論是初入校園時的興奮與期待,還是對陌生環境的焦慮與不安,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適應,減少內耗,拒絕自我否定。二是真誠待人。面對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真誠才是社交的“必殺技”,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尊重差異,從宿舍這一最小“社交圈”開始,與室友結成伙伴關系,再逐步拓展到班級、學院、社團等更大的社交場。三是尋求伙伴。主動尋找1∼2個有共同愛好、志同道合的伙伴,結成健身“搭子”、學習“搭子”、項目“搭子”等,互相監督、互相鼓勁,共同成長進步。四是做好規劃。既要做好每個學期的成長規劃,也要做好大學四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職業生涯規劃,確定大目標后,再用“小目標”積累掌控感,對抗無力感,不斷增強信心,度過充實的大學生活。

“在大學,學生除了課程學習外,還需要綜合提升鍛煉自己,因此會有很多其他事務,如參與班級管理工作、參加社團、競賽或發展興趣愛好等。面對多任務,學生若不能很好安排協調,容易導致學業成績不理想,自信心受挫。”孟俊貞認為,新生應該制定一個全面、細致的學業和能力發展計劃,並合理分配時間來完成各項任務。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既要進行課業學習,也要留出參與社交活動、發展興趣愛好的時間。總之,要學會時間管理,避免拖延和浪費時間。

用好資源、勇於求助,順利度過“適應期”

記者注意到,為幫助新生上好“邁入大學第一課”,不少學校開展系統的新生教育、“破冰”活動,部分學校或院系改變了學分成績計算規則,大一第一學期作為探索期,相關成績不作為獎學金、保研等參考依據。

孟俊貞介紹,學校在新生入校初期開展的講座活動中,設置了關於學業適應的專題培訓,各學院通過學業導師、輔導員和優秀學生系統講解、現身說法,或邀請高年級學生及專業人士與新生座談交流,幫助他們了解大學學習的要求、學術規范、學習技巧以及如何有效地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其化解學業迷茫,強化專業認知,明晰學業和職業發展方向,增強學習發展的信心。

“學校選聘有責任心、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大一新生的班導師,鼓勵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檢查學習效果,主動找教師征詢意見、請教問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校建立動態監測、分級干預的管理體系,對學業存在困難的學生進行預警,通過‘一生一檔一策’,制定個性化的精准幫扶方案,對學業存在困難者開展多維度支持。”孟俊貞說。

“新生入校后,學校會開展系統化的入學教育,學生可跟隨老師沉浸式參觀學校校史館、圖書館、體育館等場所,了解校區分布和校園環境﹔可利用好《新生入學手冊》,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講座和宣講,深入了解學校的整體規劃、學科特點、畢業生就業去向、獎助學金政策、專業發展前景、專業學習方向等。此外,輔導員、班主任、班導師、朋輩導師等群體是離新生最近的‘求助對象’,無論是面臨‘如何充水卡’等瑣碎的生活問題,還是社交困惑,抑或是專業選課的糾結,他們都會第一時間予以支持和幫助。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有專業心理輔導資質,新生可通過參加集體輔導、心理沙盤或個體咨詢等方式,緩解焦慮情緒。”王穗潔介紹。

“‘Z世代’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網絡化交往已成為人際交往的重要形式。但是要提醒自己,網絡交流只是起點,需要面對面溝通加強真實的情感連接。要增加社會交往主動性,在‘麻煩人’與‘幫助人’的互動中構筑雙向支持系統,遇到困難要及時求助。”耿梅芳提示,遇到下面這些情況,可以考慮尋求輔導員乃至心理老師的幫助:努力了但達不到學習目標﹔學習上有注意力、記憶力差的問題﹔因為學習、工作、人際關系等壓力過大﹔和家人、朋友有矛盾,溝通困難等等。“當然,即使沒有以上問題,也可以積極參與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相關科普活動,提升生活質量,促進個人成長。”耿梅芳說。

(記者 周世祥)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