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協同,需直面這些問題挑戰


作為職業教育戰線的“老兵”,我在自身工作經歷中深感,當前職業院校產教協同培養技能人才進程並非一路坦途,還面臨一些問題與挑戰,如融而不合、合而不作的問題依然較為普遍,學校人才培養方向與企業崗位實際需求之間,仍存在較大程度的偏差。
產教對接呈現“點狀合作”而非“鏈式生態”。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時,往往僅著眼於與單一職業崗位對接,缺乏對職業崗位群的全面考量,也未能精准錨定產業鏈的關鍵環節進行整體規劃。校企合作也大多聚焦於單點項目,局限於單一的技能培訓,缺乏從人才培養目標制定、課程體系構建、實踐教學安排到就業指導的全鏈條協同,學生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較碎片化,因而很難培養出適應產業新生態的復合型技能人才。
課程內容與產業需求“供需失配”。從工業社會向智能社會的深刻轉型,新技術、工藝和方法不斷涌現。盡管職業院校努力引入企業真實項目,讓學生接觸不同的技術模塊和應用場景,但課程內容更新的步伐仍然難以跟上技術迭代的速度。像新型工業機器人技術更新周期短,職業院校課程教材普遍滯后於前沿技術發展,導致畢業生需要在走上工作崗位后重新適應企業設備。
學生技能訓練缺乏“真刀真槍”的實習實訓環境。實習實訓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但職業院校實習實訓質量仍有待提升。目前,許多職業院校可能由於資金、場地或設備限制,以及在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上機制不夠靈活,無法按照企業真實的生產服務流程為學生提供“真”場景、“真”環境,學生難以真正形成適崗能力。
人才培養方式對“綜合素質”培養的支撐不夠。在智能社會,勞動者不能僅僅滿足於掌握實操技能,還需具備深厚的人文素養、科學思維、創新能力以及數字技能等綜合素質。雖說職業院校的培養方式普遍注重實踐性,但在培養方式和教學組織過程中,仍過度側重程式化的技能訓練,像汽修專業大量課時用於汽車維修實操,對與客戶有效溝通、提供專業建議等綜合素質的培養不足,導致畢業生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職場環境,未來職業發展天花板也易過早出現。
(記者 晉浩天採訪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