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走擴容思政課


2025年,抗戰勝利的鐘聲已回響八十載。當一群身著校服的中小學生在延安窯洞前聆聽烽火歲月的講述,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肅穆中觸摸歷史傷痕,在盧溝橋的石獅旁沉思民族命運——當“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相遇,“行走的思政課”,讓革命先輩的熱血情懷與新時代青年的理想碰撞出激昂回響,成為鍛造時代新人的重要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如今,一所所高校打破傳統課堂邊界,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課”漸次展開,多元場景重構了思政教育的時空維度,通過打通教育環節、整合教育資源,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掌握知識。
紅色資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貴財富,保護好紅色資源是運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的重要基礎。打造“行走的思政課”,應當充分發揮好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認真挖掘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確定一批重要標識地,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使之成為教育人、激勵人、塑造人的“大學校”。從井岡山的黃洋界哨口,到遵義會議的舊址,再到西柏坡的農家院落,當革命歷史的宏大敘事以具象化的場景呈現在眼前,廣大青少年更能在實踐中認識社會、錘煉意志、積累經驗,深刻感悟“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奮斗的青春最美麗”,切實增強責任意識、使命擔當。今年正值抗戰勝利八十周年,通過組織學生重走抗戰遺跡,聆聽親歷者口述史,祭奠烈士陵園,能夠使愛國主義教育不再停留於口號,而是升華為血脈中的精神烙印,在“行走的思政課”中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凝聚起更強大的精神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對於提升思政教育實效具有重要意義。引導廣大青少年走進歷史,通過春風化雨的方式讓其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文化自信、感悟真理力量。例如,北京中軸線這條7.8公裡的建筑軸線,是一條貫通古今的“文化之軸”“精神之軸”“力量之軸”。中國人民大學以這條軸線為課堂,打造“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學生們走進一個個院落,實地體驗文物普查工作,學習如何准確填寫文物普查記錄表,記錄建筑特征。通過與居民和基層工作人員交流,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感受到千百年來中華文明這條大河的澎湃洶涌。非遺文化的傳承也為“行走的思政課”增添了亮點,當學生親身體驗古法造紙、活字印刷、傳統戲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館的冰冷展品,而成為流淌於指尖的鮮活技藝與文化密碼。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作為一種“專題式理論講授+多樣化社會實踐+主題式開放討論”的新型教學模式,要讓“行走的思政課”越上越好,應當注重形成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再回到“第一課堂”的教育閉環,不能讓學生們走馬觀花、淺嘗輒止,而是要超越“外行看熱鬧”的感性層面,將理論命題、教學專題、實踐主題貫通起來,拓寬視野格局,向“內行看門道”轉變。這需要我們搭建廣闊的育人實踐平台,形成育人合力。一是共建“大課堂”,打造“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遴選一批大學實驗室、科研所、校史館等,組織“場館裡的研學實踐”。二是用好“大平台”,以信息技術賦能網絡實踐場域,建設高校“大思政”教育特色數字館,打造“指尖上的思政課堂”。三是建強“大師資”,選拔和培養一批政治強、情懷深、自律嚴、人格正、有擔當的中青年合理搭配的思政課教師隊伍,邀請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和在“行走”領域造詣深厚的“土專家”等開展現場教學,打造“學生身邊的導師隊伍”。
當前,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思政課建設的氛圍日益濃厚,共同匯聚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強大力量。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孩子們不僅能夠收獲知識的延伸,還能完成靈魂的壯游﹔不僅能夠促進個體成長,更能夠從小樹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偉大理想。
(作者:張彥卿,系石家庄市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高級政工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