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萬裡行”系列訪談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鄭慶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打造一流大學高水平教師隊伍


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為進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生涯全過程,並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人民網教育頻道、學習強國平台共同開展策劃,推出“教育家精神萬裡行”訪談欄目,邀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深入研討、分享感悟,共同書寫好新時代的“強師答卷”。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為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也對高校教師弘揚教育家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日前,同濟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同濟大學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著力打造新時代高素質“大國良師”隊伍。
強化思想引領,全面提升教師隊伍專業素養
鄭慶華指出,近年來,同濟大學以國情教育牽引,鍛造信仰如磐之師﹔以榜樣力量潤心,塑造師德垂范之師﹔以五維賦能提質,培育本領卓越之師。
鄭慶華介紹,學校將國情教育作為關鍵引擎,在貴州遵義、四川李庄、浙江黃岩、河北雄安等地協同共建“思政教育基地”,構建起時空交織、主題互補的立體化國情教育矩陣。針對青年教師、骨干教師、高層次人才不同對象的發展需求,同濟大學創新構建“崗前筑基、實踐礪能、戰略獻智”的分層分類培育體系,實現思想引領的精准發力。
“學校持續開展‘師德師風優秀教師’‘追求卓越教師獎’等榮譽評選,深挖校內師德典范,構建‘選樹—傳播—引領’全鏈條培育模式﹔打造‘榜樣在身邊’宣傳矩陣,推進院士傳記出版、大師劇展演,建設同濟大學李國豪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引導教師將科學家精神與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合。”鄭慶華說。
鄭慶華表示,學校還創新構建“教學科研提升、政治文化涵養、學科交叉融合、心理關懷疏導、國際視野拓展”五維聯動的教師發展支持體系,構建“青年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戰略科學家”的階梯式發展的成長培養路徑,打造“教師綜合素質能力提升工作坊”等教師培訓品牌項目,系統性提升教師隊伍專業素養。
深入推進人才分類評價 推動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
鄭慶華介紹,同濟大學聚焦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新標准,以長聘制改革為抓手,深入推進人才分類評價,通過全方位、系統化、聯動性的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改革,推動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凝聚學術共同體協同合力。以國家重大戰略和新興科學前沿為導向,科學規劃教師崗位布局,創新設立戰略領域專項評審通道,精准引育復合型人才。在職稱評審機制中,發揮各學科分委員會的學術引領作用,堅持“學校統籌標准、分委會分類指導”,將學科發展目標、團隊建設需求與崗位設置深度融合,形成戰略導向明確、資源配置精准的教師隊伍建設模式。
二是強化破舊立新,積極深化評價機制改革。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堅決破除“五唯”頑疾,打造以教書育人實效、學術創新貢獻為核心的差異化評價體系。試點設立人才特區,開辟交叉學科評審“快車道”,為特殊人才、緊缺人才定制破格晉升路徑,搭建綠色成長通道。創新實施代表性成果評價制度,鼓勵教師在教學改革、技術轉化等多元領域展現價值。
三是強化聘期考核,激發隊伍動態發展活力。強化聘期目標責任制,堅持聘期考核與年度考核、日常考核相結合,長聘崗位實行長周期評價,嚴格落實崗位責任,形成程序規范、合理有序、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教師發展與流動制度。穩步推進管理隊伍職級制改革,全面開展“三定”工作,實現部門職責清晰、內設機構合理、人員編制明確,激發管理隊伍干事創業活力。
聚焦教師發展核心需求 構建教師發展新生態
當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對教育變革產生深刻影響。談到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鄭慶華表示,同濟大學在全面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聚焦教師發展核心需求,系統構建“機制創新、技術賦能、平台支撐”三位一體的教師發展新生態。
一是智啟新程,以人工智能重塑教學科研生態。學校以“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為路徑,實施《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以工程智能創新實踐為突破點,系統性推動學科轉型調整、內涵升級。學校還精心打造108門智慧課程與279門人工智能相關課程,構建起特色鮮明的智能化課程體系,引領教學范式革新。
二是智育強師,系統化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同濟大學連續兩年開展教師人工智能素養與能力提升專項培訓,成功舉辦16期專題工作坊,累計為校內500余名骨干教師提供高質量線下培訓,線上參訓人次超4000。培訓不僅面向本校教師,還積極開放共享,輻射上海市多所兄弟高校,推動區域教師數字化能力整體提升。
三是智策優培,構建數據驅動的精准培養體系。學校全力推進“多要素量化智能評估預測平台”建設,通過深度數據挖掘與分析,構建覆蓋教師職業生涯全生命周期的培養體系。創新推出“人事一網通辦”,整合應聘、入職、培養、考核、晉升、便民服務等環節,實現簡歷自動生成、考核智能分析、個人畫像精准呈現、退休檔案完整歸集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依托學校特色大模型,定制開發數字化工具,為教師提供精准化、個性化的發展支持,全面推動人力資源管理數智化轉型,助力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