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中國對全球科研人才釋放“磁吸力”(國際論道)

本報記者 嚴 瑜
2025年07月28日08: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的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夸父”(CRAFT)項目取得重要進展,該設施低雜波電流驅動系統全部實現國產化,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圖為科研人員對“夸父”低雜波電流驅動系統進行調試。
  新華社記者 周 牧攝

  近日,多家外媒關注到,中國正在吸引越來越多全球科研人才來華工作,其中既有來自頂尖大學的知名學者,也有大批從海外學成歸國的留學生。中國不斷釋放“磁吸力”,日漸成為全球人才聚集地、世界研發實驗室。

  

  中國日益成為“世界研發實驗室”

  今年以來,多名海外華人學者回到中國發展的新聞吸引眾多外媒關注。與此同時,全球科技界的一些領軍人物也選擇來華任教,中國的“全球人才庫”不斷擴充。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數據,2010年至2021年,近1.25萬名華裔科學家從美國流向中國,其中超過半數在2017年至2021年間離開美國,表明人才流動的速度正在加快。美國《紐約時報》稱,美國高校的教育資源與科研環境曾令中國科學家向往。然而,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情況逐漸改變。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選擇回歸中國。中國在研發支出方面僅次於美國,這些投資旨在將中國打造成科技強國,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半導體、生物技術等領域。

  日本《朝日新聞》近日報道稱,中國歸國留學生數量呈上升趨勢。中國政府大力吸引海外留學生回國,對留學生回國研究或創業提供支持,旨在增強科技領域的競爭力。今后,中國留學生“歸國熱”可能進一步升溫。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指出,近年來,中國各地舉辦的全球創業者峰會等諸多活動傳遞了一個明確信息:中國對吸引海外人才是認真的,尤其是科技領域的人才。如今,中國大力吸引國際人才的做法逐漸取得成效。

  有報道稱,頂尖人才的不斷涌入,表明中國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中國頂尖科學家的數量從1.8萬余人增加到3.2萬余人。外媒總結,今天的中國已不僅是“世界工廠”、世界企業的大市場,更日益成為“世界研發實驗室”。

  英國《自然》周刊網站指出,招募研究人員和高技能人才是中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報道引述專家觀點稱,目前中國各級政府有多項人才招募政策。這些政策分為不同等級,其中既有旨在吸引頂尖研究人員和創新者的計劃,也有鼓勵技術工人遷往特定城市或地區的措施。該網站稱,“如今中國國內的人才儲備已經相當深厚”,廣泛的政策凸顯出中國對本土創新和技術自主不斷加強的重視。

  在全球人才競爭中,中國優勢顯著

  外媒報道稱,在全球人才競爭中,中國優勢顯著,成功吸引了眾多獲得過國際大獎的研究人員加盟其高校和研究機構。

  美國《紐約時報》認為,巨額科研投入是中國對科研人才的重要吸引力之一。該報刊文稱,自21世紀初以來,中國自信地向未來進軍,尤其在創新領域。中國的科研總投入自2000年以來增長了16倍。如今,中國在多個學術領域超越美國,例如中國學者發表的“高影響力”論文數量已超過美國。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月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研發投入已超過7800億美元,達到美國96%的水平,10年前這一比例為72%。

  《日本經濟新聞》也報道稱,中國政府一直在增加科技投入。通過擴大科研隊伍、增加科研經費,中國希望加快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基礎研究。

  除了科研經費的持續投入外,中國相關政策體系的日益完善也為海外人才引進提供重要保障,確保海外人才“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2024年,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出台便利外籍人員來華5項措施,進一步優化簽証與停居留程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推動將外國人工作許可証與社會保障卡融合集成,進一步提升外籍人才在華工作和生活的便利度﹔中共中央組織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留學人才回國服務工作的意見》,從引進渠道到發展環境全鏈條優化海外人才服務體系。

  英國《自然》周刊網站日前在報道中列舉了中國多地的人才政策:在湖南,當地政府為從海外移居當地的高端人才提供最高100萬元人民幣的資金﹔在浙江,到台州這個沿海城市安家的大學畢業生將獲得安置費﹔在四川,瀘州市古藺縣向博士畢業生提供一次性30萬元人民幣獎勵以及3年內每月1000元人民幣的津貼以吸引他們移居當地。該網站指出,中國各地正在尋求研究人員、學生和創新者,無論是本土培養的還是來自海外的。作為回報,這些地區許諾大額資金獎勵以及住房、醫療、為配偶安排工作等福利。此外,還有大學許諾的優厚薪酬以及政府提供的科研經費。

  科技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形成良性互動

  隨著越來越多科研人才選擇中國,“工程師紅利”加速釋放,中國科技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形成良性互動。

  近日,由《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編纂的一份關注全球大學整體學術研究和聲譽的排行榜顯示,清華大學排名有所上升,距離前十名僅有一步之遙,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則在排行榜上分別升至第25位和第45位。對此,有報道指出,數十年來,中國的大學在這類排名中的地位穩步上升,這一成果建立在對教育、學生和人才招募的持續投資之上。過去5年來,中國高校研究人員的條件得到改善,獲得了更高的工資、更多的研究經費以及住房補貼和醫療保健等激勵措施。

  《朝日新聞》報道稱,大量優秀的中國學生回國,將有助於提高中國科技實力,這對中國而言是個好消息。在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發布的2025年研究實力排名中,中國位居各國之首。

  中國企業同樣獲益。俄羅斯《商業咨詢日報》報道稱,中國企業正在積極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這使中國公司能夠保持在全球技術進步的前沿。

  “中國每年培養100多萬工科畢業生,源源不斷地為華為和比亞迪這樣的本土科技公司輸送新鮮血液。”美國福特漢姆大學加貝利商學院兼職教授卡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得益於理工人才、先進制造業生態系統和政府支持性政策,中國科技創新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加速。

  《經濟學人》報道稱,中國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程、計算機、環境與生態、農業科學、物理與數學等領域優勢明顯。這些科研成就直接帶動中國在高科技產業的廣泛領先,不僅限於電動汽車、無人機、太陽能等制造業,而是“幾乎所有高科技領域”。

  孟加拉國《每日星報》網站刊文稱,中國有意識、成體系地鼓勵創新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如今,中國本土企業正在人工智能、電動汽車和量子計算領域樹立全球標杆,這並非偶然,而是對研發、教育和人才培養進行戰略投資的結果。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