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資助:接受愛,成為愛,傳遞愛


近日,教育部開通高校學生資助熱線電話,為大學新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資助政策咨詢與幫助。從2005年教育部首次開通以來,高校學生資助熱線電話已經走過20個年頭。從最初單一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相關咨詢和辦理,到現在建立起“獎、助、貸、免、勤、補、減”的全方位立體資助體系﹔從當初全國為數不多的幾個熱線,到現在統一部署、相互配合,形成“中央、省、市、縣、校”的五級學生資助熱線電話網絡,高校學生資助熱線成為我國高校學生資助政策日益完善的見証和縮影,踐行著黨和政府“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庄嚴承諾。
以其中最典型的國家助學貸款為例。從1999年實施至今,累計發放助學貸款4000多億元,共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2000多萬名。他們中的大多數已成長成才,在各行各業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其中,有見義勇為的道德模范,也有傳遞友愛的“最美教師”,有已經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工程師,也有堅守一線默默耕耘的守護者筑夢人。而如果把范圍放大到“獎、助、貸、免、勤、補、減”的整個資助體系,那麼澤被面將更大。
對於高校學生來說,資助體系的完善,讓資助變得更常規、更普遍。比如一些高校根據學生用餐數據,結合實際情況,默默向部分經濟困難學生的餐卡充錢。通過新型的資助方式,學生獲得資助的成本降低了。其中,除了顯而易見的經濟成本,還包括情感成本、尊嚴成本等。對於受惠學生來說,不忘初心、飲水思源很重要。從自身的角度看,不忘初心是一種對大局和源流的清醒,即古人所說的“智”﹔而飲水思源則是一種感知幸福和見賢思齊的能力,也即古人所說的“仁”。面對日益常規、日益契約化的資助體系,保持這樣一種既“智”且“仁”的態度,是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的時代體現。
“人不能忘了來時的路。”貴州望謨縣教師劉秀祥在上大學時接受過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后又返回家鄉助學,她常常將這句話挂在嘴邊。正是這樣一個朴素的想法,讓劉秀祥在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工作生活時,有了不一樣的使命擔當。“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對於“受人玫瑰”的學生來說,擁香前行,接受愛、成為愛、傳遞愛,把個體“小我”融入祖國“大我”之中,為國家的建設發展作出應有貢獻,才不會辜負家庭和社會給予的每一份托舉。
(作者:羅容海,系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副院長、副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