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兒童情緒認知發展規律被揭示

2025年07月28日08:35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兒童情緒認知發展規律被揭示

“你沒看見媽媽(爸爸)生氣了嗎?”——這句帶著委屈或怒氣的質問,是多少家庭中的熟悉場景。家長們常常困惑:孩子明明眼睛看著家長,為什麼就是“讀不懂”寫在家長臉上的情緒?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解萬澤研究員課題組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重要成果,給出了科學解答:孩子或許“看見”了家長的表情,但真正“理解”其含義,卻需要一場從“看出不同”到“懂得含義”的漫長認知升級。而驅動這場升級的關鍵,並非僅僅是眼睛看得更清,更在於頭腦中的情緒理解與知識積累越來越豐富。

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實驗,研究團隊系統探究5歲至10歲兒童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模式,首次清晰描繪出大腦中“看表情”的知覺加工與“懂情緒”的概念知識兩大關鍵要素,如何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作用此消彼長,共同支撐起他們解讀別人情緒的能力。

研究團隊首先破解了一個基礎疑問:孩子真能“看出”大人不同的表情嗎?答案是肯定的。“借助高靈敏度的腦電頻率標記技術,研究人員精准捕捉到兒童大腦對快樂、憤怒、恐懼、悲傷四種典型表情結構的快速、自動反應。令人驚訝的是,即便是年僅5歲的學齡前兒童,其大腦枕顳葉區域已能自發地區分出這些不同情緒面孔的結構特征差異。更關鍵的是,這種基礎的‘看表情’能力,在整個5歲到10歲年齡段中,整體表現穩定,並未隨年齡大幅提升。這表明,孩子們很早就具備了‘察言觀色’的生理基礎。”解萬澤告訴記者。

然而,看清表情結構,是否就等於理解了情緒的含義?研究深入揭示了其中的巨大鴻溝。為探究孩子們頭腦中關於情緒的“概念地圖”精細度,研究人員設計了情緒詞語相似性評分任務。孩子們需評估像“哭泣”“賽跑”這樣的詞語與快樂、憤怒、恐懼、悲傷四種基本情緒各自的關聯程度。結果顯示,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們頭腦中的情緒概念網絡變得越來越精密,結構也日益趨近成人。年幼的兒童往往只能進行粗淺區分——比如將情緒簡單劃分為“開心”和“不開心”。而年長兒童(大約7歲至10歲)則進步顯著:他們不僅能更好地區分不同的負面情緒,更能理解這些情緒常常是交織出現的復雜狀態——例如,他們逐漸意識到,“哭泣”這個行為背后,可能同時關聯著悲傷、憤怒或者恐懼等多種情緒成分。

那麼,概念知識的增長,是否提升了孩子們在實際中判斷情緒的能力?解萬澤給出明確答案:“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們區分那些復雜負面情緒的行為准確性顯著提高。這直接印証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讀懂’他人情緒的實際表現確實在進步。”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支撐孩子情緒理解能力不斷提升的核心動力,是穩定早熟的“看”(知覺加工),還是日益精進的“懂”(概念知識)?這正是研究最關鍵、最突破性的發現。解萬澤表示,雖然大腦自動區分表情的能力很早就成熟且穩定,但它對兒童最終做出准確情緒判斷的預測作用,卻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弱。相反,兒童自身所擁有的、不斷豐富的情緒概念知識,對其情緒判斷准確性的預測作用則持續、顯著增強。“可以說,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們在理解他人情緒時,越來越依賴於頭腦中積累的概念知識,而非僅僅依賴視覺信號。”

“這項研究為我們理解兒童情緒認知發展提供了全新的科學視角。”解萬澤說,“兒童情緒理解能力的提升,核心驅動力並非只是‘看’得更清楚,而在於‘懂’得更深入。這意味著,當孩子似乎‘看不懂’家長生氣時,問題可能在於他們尚未完全理解‘生氣’‘失望’等情緒的具體區別,或者還不明白當下情境為何會引發這種情緒反應。因此,與其帶著責備質問‘你沒看見嗎’,不如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解釋其原因:“媽媽(爸爸)現在很生氣,因為你剛才爬到那麼高的地方,媽媽(爸爸)擔心你會摔下來受傷。”

“從更廣泛的意義看,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兒童情緒認知發展的科學規律,為家長和教師的教育實踐提供了重要啟示,也為未來探索兒童情緒與心理健康支持路徑提供了參考。”解萬澤總結道。(記者晉浩天)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