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夢想都值得守護


近日,據媒體報道,高考成績621分的“玻璃娃娃”田艷青被武漢大學歷史學類錄取。田艷青從小患有成骨不全症,這是一種極易因輕微創傷而骨折的罕見疾病,其患者多被稱作“玻璃娃娃”。針對田艷青的特殊情況,武漢大學將為她提供生活、學習、生涯規劃的全面支持,不僅為她提供無障礙宿舍,便於其生活起居,還將安排同專業高年級學生提供學業幫助,並配備學業導師,為她的夢想護航。
田艷青的故事並非個例,而是無數殘疾學生成長的縮影。來自國新辦“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的消息,“十四五”時期,我國殘疾人教育體系進一步健全,每年上萬名殘疾學生獲得高考合理便利。近3年,每年3萬多名殘疾學生走進大學校園,通過教育改變命運。一組組數據,彰顯我國殘疾人保障水平和發展環境進一步提升。
提升殘疾人教育水平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保障該群體權益的必然要求。教育的價值,在於給每個奮斗者打開公平之門,不落下一個困難群體,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改變自身命運、成就人生夢想。
難以想象,600多分的成績背后,田艷青付出了怎樣的艱辛。哲學家羅爾斯說,社會公正應是“有利於最不幸者”。殘疾學子受限於身體條件,在高等教育入學就讀方面,往往較同齡學子有先天劣勢。為更好體現教育公平,讓高等教育惠及每一個有志學子,高校理應積極探索並逐步完善殘疾人大學生助學體系和激勵機制,切實提升殘障學子的受教育質量。
如今,大批殘疾學子在政府、社會的關懷下成功進入高等院校,通過知識改變了命運,他們自信昂揚的風採也激勵更多人不斷突破自我。不斷完善的殘疾人助學體系給予了殘疾學子十足的溫暖與支持。這些溫暖的舉措,詮釋了大學精神和人文關愛,同時也給大學生們上了寶貴一課,讓更多的學生懂得:要平等對待、溫暖關懷殘疾人士,努力為他們創造便利條件。
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是需要社會各界格外關心的群體。高校需盡力而為,努力擴大教育的優質供給和受益人群。校園之外,社會其他力量也當懷有更大的包容與愛心,為殘疾學子融入社會紓困解難,為他們的就業、發展創造更加友善的環境,尊重他們為生活、為理想所做出的努力,盡自己所能搭把手。
簡而言之,殘疾人的精神面貌、生活狀況,是衡量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尺。希望“愛”能夠激勵更多人無畏困難、無懼前行,努力實現個人價值,同時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李玉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