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師范大學:專業課有了“課程思政顧問”


“丁零零”下課鈴聲響起,哈爾濱師范大學一堂“形勢與政策”課剛剛結束,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熊玉坤拿起手機,屏幕上顯示著好幾條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專業課教師發來的“求助信息”:“熊顧問,我們的課程思政方案還想細化下。”“熊顧問,這項思政元素能不能融進我們專業的實習項目中。”……
“我是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課程思政顧問’。只要教師們有關於思政內容的疑問困惑,都可以隨時聯系我。”熊玉坤介紹,“這兩年,思政課教師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學科研工作外,還深度參與學校思政育人的全過程,成了學校裡的‘大忙人’!”
思政課教師忙碌的身影背后,是哈師大打造“思專創”融合育人體系的探索和實踐。“作為黑龍江省唯一獲評全國重點馬院的高校,哈師大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打造了‘思想政治為引領,專業知識為支撐,創新創業顯成效’的育人模式,發揮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雙創實踐‘大平台’作用,推動各類課程、資源、力量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了協同育人效應。”哈師大黨委書記孫立軍表示。
“如何給理工科的‘硬’專業注入思政育人的‘軟’內核,一開始我們也犯難。后來,馬克思主義學院的3位教師來擔任‘課程思政顧問’,圍繞學科特色幫我們凝練出‘教師情懷’‘科學家精神’‘生態文明’和‘強國有我’4個思政育人主題,修訂完善了15門核心課程的教學方案。”談到“顧問制”為教學育人工作帶來的改變,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妍對記者說,“學生們普遍反映,課堂裡的專業知識有了‘溫度’,漸漸明白了自己‘今天所學’與國家‘明日所需’間的緊密聯系。”
在哈師大,思政育人與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並不局限於校園內,廣闊的鄉村基層也成為學生們識國情、明志向的課堂。
“大一時的一門課,讓我規劃好了本科階段的學習實踐方向,也在心中默默立下了到鄉村振興一線干事創業的目標。”經濟與管理學院本科生許濡驛所說的課程,是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李桃開設的“鄉村調查與創新創業實踐”。
李桃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她帶領學生在福建、黑龍江農村上“現場課”時的照片。“這門課主要面向大一學生,我希望他們在入學之初就能了解基層一線是什麼樣子,還存在哪些問題,在心中種下一顆服務社會的種子,用大學中所學到的知識‘澆灌’它,並開花結果。”
課堂之外,哈師大還將思政育人向創新創業場所拓展。“同學們,這是黑龍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樺樹皮剪紙。除了傳統紋樣,我們怎麼賦予它新的內涵?大家可以動手嘗試下。”在哈師大創意設計產業園,哈師大黨委副書記郭礫拿著一幅樺樹皮創意設計產品,為師生講授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時代價值。
郭礫表示:“在這堂課上,我們把思政課中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內容‘搬’到創意設計產業園,讓同學們在沉浸式體驗中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用潤物無聲的方式打造可觸摸的思政大課。”
目前,哈師大依托校史館、游壽紀念館、文博館、動植物館和創意設計園區文化資源,打造了系列大思政育人場景,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把思政課堂搬到更多現實場景中,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社會、錘煉意志、積累經驗,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人生選擇和現實行動。
(記者 張士英 見習記者 胡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