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產業工人知識更新不及時、工學矛盾突出、學習成本高等難題——
走好產業工人學歷能力“雙提升”之路


白天在車間工作、晚上視頻聽課,正在福建開放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就讀的曾小波把日程表安排得滿滿當當:“每門課結束后還有在線考試,必須學扎實!”年少就進入社會打工的曾小波,曾一度因學歷不高而自卑。為了提升自己,他先后報名了福建開放大學的專科、本科課程。“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學以致用,明顯感覺到技術水平提高了。”從中專畢業的車間技術員起步,如今的他已經成為一名擁有本科學歷、技藝精湛的工藝工程師:“學習真真切切改變了我的工作和生活!”
求學,圓夢。從今年開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產業工人同曾小波一樣從車間走入校園,實現學歷與能力的雙提升——前不久,全國總工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工商聯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廣泛實施求學圓夢行動 推進產業工人學歷與能力提升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立足職業發展和崗位需求,面向產業工人提供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教育。
“到2030年,打造不少於300個產業工人學歷與能力提升項目﹔資助不少於300萬名符合入學條件的產業工人,其中農民工不少於200萬名。”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負責人日前表示,“要以更有力的改革舉措、更強大的政策合力破解產業工人知識更新不及時、技能培訓資源不足、工學矛盾突出、學習成本高等問題,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落地落實。”
拓展培養對象范圍
在制造業深耕30余年,上海工人張曉東早已是別人眼中的“老師傅”。可隨著行業快速發展和市場競爭加劇,他愈發意識到,僅憑經驗已難以應對工作挑戰。得知上海工匠學院開設面向產業工人的學歷班后,張曉東決定報名深造。幾年求學時光,他一邊學習理論知識,一邊在工匠導師帶領下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出的“電爐搖架平台齒條復位方法”改進方案還獲得了國家專利授權。
令人欣喜的是,為了響應《意見》要求,該學院新一屆工匠學歷班擬招生200名學員,名額比首屆翻了一番。“工匠學歷班讓我學會了系統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真正實現了從‘動手’到‘動腦’的轉變。”前不久,這位“老師傅”畢業禮成,信心滿滿地投入新的工作之中。
記者注意到,早在2016年,教育部與全國總工會就啟動求學圓夢行動,助力農民工學歷素質提升。截至2024年6月,全國各級工會累計投入11.17億元專項資金,資助240多萬名農民工實現學歷與能力提升。
《意見》出台是由全國總工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工商聯四部門共同發力,這進一步增強了部門協調力度,同時拓展了培養對象范圍,實現了培養對象從農民工向產業工人的擴展。
推動學習成果認証轉換
求學圓夢的心願熱切,但現實中,工學矛盾突出、培訓內容與需求不匹配、相關評價和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困擾著產業工人的學歷提升。不少工人反映“工作太忙,學習時間很難保証”,還有人表示“拿了學歷,對工作發展沒有太大幫助”。
“目前,汽車行業在員工培養方面有了一定基礎,多數企業建立了內部培訓機制,並通過校企合作、線上平台等方式探索多元培養路徑。但政策知曉度和重視度在不同規模、效益的企業間還存在差異﹔培訓資源投入不均衡現象依然存在﹔學歷証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証書的有效銜通、學習成果向崗位能力的順暢轉化機制仍需完善﹔部分工人對學習時間、經濟成本、生產任務等方面存在顧慮。”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應用與服務分會秘書長徐念峰毫不諱言當前的問題所在,“這些正是深化改革、推動求學圓夢行動走深走實需要聚焦破解的關鍵點。”
記者注意到,針對以上問題,《意見》不僅更加注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針對性,還更加強調學習成果的認証轉換。
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意見》明確要求,打造適合產業工人特點,線上線下結合,支持產業工人靈活多樣學習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校企要聯合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強化思政教育,突出理實一體、工學一體培養,積極探索聯合培養、送教入企、項目式學習等教學模式創新。”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負責人表示。
在推動學習成果認定和轉換方面,《意見》提出建立學習成果認証與轉化標准體系,推進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的學習成果、職業技能等級學分、企業認証証書等成果轉換和互認等,為產業工人提供更加暢通的學習與成長通道。
此外,在加強學習陣地建設、豐富教育資源供給等方面,《意見》還要求充分利用工會職工服務陣地、行業企業職工培訓設施,辦好企業內設培訓機構,打造緊密對接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產業工人教育特色專業、特色項目等。
發揮職業院校和企業雙主體作用
在陝西,今年有300萬元資助金助力產業工人“充電”,為3000名產業工人按每人1000元進行一次性資助﹔在黑龍江,數控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等24個專科專業課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8個本科專業課程供產業工人自主選擇……記者注意到,《意見》落地后,各地近期相繼發布推進方案,真招實舉不斷。
教育系統該如何精准發力,將《意見》更好地落在實處?為此,記者採訪了有關高校負責人和專家學者。
“技能人才培養與傳統高校的學科教育不同,其核心是開展基於工作而不是基於知識的學習,遵循職業能力發展邏輯而不是學科邏輯,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而不是學科系統化原則開展教學。高技能人才培養需要專門的教學組織和合理的教學設計,這只能在‘實踐共同體’中實現。”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趙志群表示,要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和企業的雙主體作用,“不但要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還要幫助學習者養成職業素養,實現職業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內化。”
暢通“學歷+技能”“技能+技能”多種通道,用更多樣的培養方式讓產業工人有的學,通過構建“產業+專業”“車間+課堂”一體場景,用更靈活的培養模式減輕工學矛盾、讓產業工人學得了——這是金華職業技術大學的積極探索。“一是量體定制、送教上門,將產業工人的學歷繼續教育與培訓直接帶到產業園區、工廠車間,提供菜單式課程、清單式服務,更好平衡‘工’‘學’安排。二是崗課融通、課証融通,開啟‘課証融合、學分認定’機制,除了產業工人的在校學習成果可以按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學分予以認定以外,其在工作場所的工作經歷可以直接認定實踐課程學分,相關技能証書、行業競賽經歷可以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等值、互認為相應的課程學分,充分體現‘工’‘學’一體。”金華職業技術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陳夙說。
建立健全學歷與能力融通培養體系,也是院校探索的重要方向。
國家開放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李鬆介紹,該校將結合國家資歷框架研究和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學分銀行制度,建設產業工人學習成果轉換標准體系,為產業工人開展學歷與技能互認互換服務。該校支持將技能培訓、職業資格証書、技能等級証書、工作經驗經歷、企業內訓、競賽獎勵等多種類型學習成果轉換成學歷教育學分,打通產業工人學歷和技能的貫通培養。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負責人表示,除了以上諸多探索外,教育部門還將進一步加強質量監測評估,“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和完善參與院校的質量評價機制,適時開展人才培養質量和滿意度的跟蹤調查。要及時總結提煉典型經驗做法,積極培育產業工人學歷與能力提升項目”。
(記者 鄧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