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技術+熱關懷”助力畢業生求職

錯過了某場招聘會?不要緊!隻需通過人臉識別登錄一體式求職機,就能輕鬆獲取招聘會上的崗位信息,還能立即投遞簡歷。5月中旬,科技日報記者在西安理工大學金花校區看到,幾名畢業生正通過一體式求職機查詢錯過的招聘會上的崗位信息。同時,在一體式求職機附帶的獨立面試艙裡,西安理工大學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大四學生姜凱正在進行一場“測試工程師”崗位的模擬面試。
“AI面試官”通過架構模型,可以實時分析應聘學生的語言內容和語音語調等數據。模擬面試結束后,姜凱立即用手機翻閱剛生成的面試評估報告。“它建議我調整語速語調、留意口頭禪的使用和身體姿勢,還指出了我在模擬面試中沒回答好的問題,並且針對模擬崗位,給出了能力提升建議。”姜凱說。
一體式求職機是西安理工大學用AI賦能就業工作的一個縮影。去年秋季上線以來,一體式求職機累計使用量已達6100余人次,其中93%的使用者認為獨立面試艙“非常好用,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指導建議”。
西安理工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胡有睿表示:“利用人工智能手段輔助求職,不僅能提升求職效率,還能彌補學生經驗不足的短板,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優化人崗匹配度,為學生的職業發展賦能,讓學生能夠迅速在就業市場中獲取信息,建立差異化優勢。”
在西安理工大學,從生涯學習社區到一站式服務大廳,從就業服務媒體矩陣到線下智能終端,學校積極運用科技手段賦能就業工作,探索實施“AI+就業”工作模式與教育內容的雙重迭代,讓“就業”變得更加智能。
該校還上線了集成就業政策、簡歷優化、崗位匹配、個體咨詢預約、團體輔導預約、職業裝租借、職業測評等多個模塊的“智慧就業平台”。通過對學生數據的收集分析,平台能夠更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實現就業服務從“千人一面”到“一人千面”的轉變。
“以前都是一個崗位信息推送給所有學生,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現在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職業測評結果和就業意願,定向推送更匹配的崗位。”胡有睿說。
該平台自運行以來,累計服務畢業生1.5萬余人次,即將開啟2.0發展階段。在2.0階段,該平台將布局生涯電子檔案功能,實現就業過程記錄,並上線“校職角色轉化”課程內容,幫助已就業的畢業生提前適應職業角色。
“就業工作不能隻靠數據,還要有溫度。”胡有睿說,“我們努力把精准匹配的‘冷技術’和貼心服務的‘熱關懷’結合起來,幫學生走穩求職路。”
在就業服務中,西安理工大學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務的精准度,完成標准化就業服務和數據調研分析﹔也用人文關懷提升教育的溫度,維護師生情感,提供個性化指導,實現校地企之間的合作共贏。
西安理工大學打造了“1門職業生涯必修課”和“優勢發掘、人生設計、職場禮儀、溝通合作等N門活動課”的生涯教育課程群。課程內容緊密圍繞學生生涯發展的各個關鍵階段和實際需求,覆蓋各個年級。此外,學校還舉辦“職達行動派”“‘小講台大生涯’工作坊”等活動,為學生就業搭建了廣闊舞台,受到師生廣泛好評。
自去年秋季以來,西安理工大學已舉辦369場專場招聘會、30場行業組團招聘會、4場大型雙選會,吸引了3888家用人單位進校攬才。同時,學校團隊主動走出去,走訪杭州、溫州、深圳、南京等73個城市,對接地方資源,拓展就業渠道。在校內,校院兩級生涯咨詢工作室持續發力,為不同階段的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共幫助1250名學生完成“宏志助航計劃”就業能力培訓。
胡有睿表示,學校將通過一系列舉措,幫助學生順利走向就業市場,助力他們完善簡歷、提升求職能力,同時努力為學生帶回更多就業崗位和實習機會,全力推動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記者 王禹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