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打造更有生命力的思政課

2025年05月20日08:5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打造更有生命力的思政課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思政課建設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新時代思政課的建設與改革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堅持思政課建設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將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轉化為青年學生可感、可知、可踐行的思想養分,要充分激活思政課堂生命力,使其超越單純的知識理論傳授,講清“道”與“理”的有機統一,講透“理”與“行”的密切關聯,將政策文本轉化為心靈共鳴,用理論闡釋激發出行動自覺,成為連接國家發展與青年成長的橋梁。

讓知識“立”起來,構建有高度的理論認知體系。思政課是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青年的主渠道,需要以徹底的理論說服青年學生。傳統的應試學習模式易使學生形成刻板認知,影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性的理解深度。破解這一認知誤區,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依托,構建立體視角的解讀框架。如剖析年輕人關注的“國風熱”現象,可立足“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這一核心論點,從史學維度梳理中華文明演進脈絡,以哲學視角解析“和合共生”等概念,再置於全球治理語境中觀照新時代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現實路徑。這種多棱鏡式的教學策略,能夠使思政課突破概念記憶的淺表層次,引導學生構建兼具歷史縱深、哲學思辨與現實觀照的認知坐標系,使理論真正內化為學生解釋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讓內容“活”起來,打造有溫度的現實教學案例。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融通時代“大道理”與個體“小道理”的關鍵在於實現政策話語與青年關切的同頻共振。要善於選取既有時代熱度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議題,如“具身智能的倫理邊界”“6G技術的社會重構”“腦機接口的人文挑戰”“數字鄉村的實踐圖景”等,以現實之問牽引理論之思。在案例運用上,需突破簡單舉例的窠臼,構建完整敘事邏輯。如聚焦公眾關注的養老問題,可將“如何讓養老變享老”作為切口構建故事鏈,繼而引入“銀發浪潮”等概念剖析,“適老化”“老有所養”等政策講述。這種“問題導向—理論回應”的教學路徑,使理論闡釋既有現實根基,又具人文溫度。

讓課堂“動”起來,創造有力度的互動教學模式。有生命力的思政課要在教學形態上不斷創新。宏觀層面可構建“三維一體”育人體系,有機融合線上理論學習、線下實踐教學(志願服務/社會調研)、智能技術應用(虛擬仿真/AI雙師課堂)等多種模式﹔微觀層面需注重教學邏輯的精心設計,通過“政策-理論-案例”的螺旋式遞進,使課程內容既有思想高度又具有實踐溫度。要特別注重教學內容的動態更新,可建立“年度政策庫+典型案例集”的備課機制。

讓師生關系“近”起來,形成有溫度的生長共同體。在數智化轉型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打破了傳統的“從講台到課桌”的師生場域,為重構思政課師生關系注入了新的動能。目前,國內高校在探索“人工智能+”育人模式方面進行著積極大膽的嘗試,在不久的未來,人工智能技術有望在師生互動頻次、互動深度以及互動效能方面為思政課打開新格局:既可實時精准地針對學生提問進行線上答疑,並協助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又能提升課堂互動的深度、熱度和廣度,及時分析課堂狀況,協助教師制定課堂優化方案。這種“全時空互動+全過程記錄+全方位成長”的新型師生共同體,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辟了新路徑。

思政課堂,從來不是教師的“獨白劇場”,而是師生的“思想交響”。把准政治方向、筑牢理論根基、激發創新思維,當我們找到新時代思政課的正確打開方式,那些低頭記錄的筆尖、激烈辯論的聲浪、求知若渴的眼神,將體現出一個有生命力課堂的強大思政引領力。

(作者:姜 珂,系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