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讓技能人才既長於“一技”更獨具“匠心”

2025年05月20日08:5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技能人才既長於“一技”更獨具“匠心”

大國工匠是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作為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是培育培養大國工匠的主要途徑。《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要“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明確要求職業教育肩負起培養大國工匠的重要使命。全國總工會近年來評選的40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有32位畢業於職業學校,彰顯了職業教育對於大國工匠成長成才的重要性和突出貢獻。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職業教育在技能人才培養特別是大國工匠培育方面,仍然存在培養工作系統性有待提升、培養學生適應性不夠強等問題。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職業教育更需深刻把握國家使命,以高質量教育為產業一線培養造就更多大國工匠。

以工匠精神鑄魂,塑造內核特質

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大國工匠的優秀基因,是技能人才邁向大國工匠的必備特質。職業學校的育人使命不僅在於傳授知識、訓練技能,更在於以工匠精神浸潤心靈,引導學生的職業信仰和價值追求。職業教育應牢固樹立“德技並修”育人理念,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潤物細無聲”的重要作用,推進中高職思政課程一體化改革創新,構建“大思政課”育人格局,強化學生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持續將大國工匠的成長故事、典型案例系統融入課堂教學,積極打造大國工匠進校園等活動、設立大師工作室等載體,在學校網絡宣傳、校園景觀、內涵建設等方面突出工匠元素,具象為可觸可感的教育場景,將工匠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固化於制,貫穿學生學習生活、工作實踐和職業發展全過程,讓技能人才既長於“一技”,更獨具“匠心”。

以關鍵能力強基,打牢騰飛基礎

大國工匠是技能人才的佼佼者,具備精湛技藝、創新思維、堅定信念等能力素養,既能解決復雜的技術難題,也能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職業教育作為大國工匠培養的基礎階段,必須為學生打下扎實的知識和技能根基,強化職業綜合素養。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是實現大國工匠培養目標的現實要求,其基礎是辦學條件達標,其核心在於夯實“金專業、金課程、金教材、金教師、金基地”建設。一方面要通過合並、集團化辦學等形式,優化學校布局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補齊土地、校舍、教室、設備等短板,提升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另一方面要整體提高職業學校辦學實力和水平。要推進教育教學關鍵要素全方位改革、全鏈條發展,緊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將教育場景與生產實際無縫對接,把技術工藝轉化為教學資源,讓學生“真刀真槍”地練就崗位所需的過硬本領,增強創造性思維、技能鑽研意識和數字化應用能力,為大國工匠成長植根培土。

以產教融合提質,增強培養適應性

產教融合是培養大國工匠的根本模式,大國工匠是產教深度融合的成果體現。實踐証明,產教融合的深度決定了大國工匠培養的成效。要建強做實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構建架構完整、制度明確的實體化運行模式,推進形成政府部門、牽頭企業、牽頭學校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共生機制,促進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從淺層次合作向深層次合作轉變。職業學校應堅持開門辦學、開放辦學,主動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依據產業升級、業態創新、技術迭代帶來的新變化及時動態調整專業,通過與企業聯合開發課程、優化教材形式、完善實習實訓標准等,切實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結合的緊密度、與行業企業發展的適配度,成體系集群化大規模培養高技能人才。

以貫通培養鋪路,暢通發展通道

技術技能積累規律表明,技能成長遵循“宜早、宜長、宜貫通”規律,越復雜的綜合技能越需要長期積累。大國工匠培養從來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十年磨一劍”的積累成長。要打通職業教育學生成長發展通道,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在培養周期長、技能要求高的專業實施長學制貫通培養,推進中職、高職專科、職業本科人才培養銜接貫通,一體化設計專業設置、培養規格、課程設置、教材體系、教學安排、實習實訓、評價機制等培養要素和培養過程,確保學生技能的一貫式遞進式培養。要拓寬技能人才職后學習渠道,構建貫穿從業周期的技能成長體系,打通技能人才職后“學習—工作”轉換通道,滿足其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教育學習與技能精進需求,形成“學習—工作—再學習—再工作”多次轉換、循環上升新格局,為技能人才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以政策激勵導引,營造良好成長環境

大國工匠培養離不開良好的職業教育發展環境,離不開尊重技能、爭做大國工匠的濃厚社會氛圍。要著力優化政策環境,完善技能人才培養、選樹、使用、評價、激勵機制,全面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在薪酬收入、職業發展、福利保障等方面充分體現技能人才的技術和社會價值,將價值回報與技能水平、實際貢獻相匹配,增強技能人才的成就感、獲得感。要利用好職業教育活動周等品牌活動,向全社會大力宣傳職業教育育人成效,講好工匠故事、展示工匠形象,全方位加大對大國工匠的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厚植“尊重技能、崇尚技能、學習技能”濃厚氛圍,逐步扭轉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見,引導廣大學生和家長選擇職業教育,激勵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作者:林 宇,系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