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具身智能”到底是啥?(新媒視點)

韓維正
2025年05月19日09: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具身智能”,無疑是今年的熱詞。

  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熱點,“具身智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有些讀者也會問:具身智能大量出現在人形機器人的報道中,這二者是一回事嗎?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智能機器人……這些新概念各自是什麼意思?有何區別?

  

  有時弄不明白一個概念時,不妨找找它的“對立面”,會看得更清楚。

  “具身智能”這個概念的對立面,是“離身智能”。它們要區分的,是“智能”與“身體”的不同關系。比如ChatGPT、DeepSeek這些大模型就屬於離身智能,它們能處理文字、圖片等數據,能跟用戶聊天、輸出信息,但無法直接作用於物理世界。AlphaGo精於棋局推演,但面對真實棋盤時或許連棋子都拿不穩。而具身智能則必須要有物理實體,通過“身體”感受世界,並與物理世界進行交互。

  打個通俗的比方,離身智能隻需“動嘴皮子”,是個“理論家”﹔具身智能需要在物理世界“干活”,是個“實干家”。一個依靠抽象計算,在虛擬空間進行推演,一個通過身體與環境碰撞,在物理世界開展實踐。用武俠世界來類比,離身智能就像熟讀武學經典、精通破招知識的王語嫣,但能根據環境變化得心應手使出“降龍十八掌”的喬峰,才算是具身智能。

  那麼,具身智能跟人形機器人又是什麼關系呢?這就涉及到“身”的分類問題。從物理形態角度看,具身智能可以“七十二變”,與不同的硬件本體結合。這個硬件可以是一個機器手臂、數控機床、四足機器狗、六翼無人機、輪式機器人,當然也可以是人形機器人。所以,智能機器人、人形機器人都可以看做是具身智能的分支。當前,業界普遍認為,人形機器人是智能機器人的最高形態。據此我們可以梳理出一條關系鏈條:在概念范疇上,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智能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形成了從大到小、依次包含的關系。

  具身智能究竟能幫我們做些什麼?具身智能的價值,在於讓“智能”從“會說話”走向“會做事”,真正融入現實物理世界。它的應用場景,正從工業領域向日常生活、醫療、救災等領域延伸。

  比如,傳統工廠的機械臂只能按預設程序重復動作,一旦零件擺放位置稍有偏差就會出錯。有了具身智能,機械臂就升級為“智能工人”,可以通過視覺傳感器自行辨別零件位置,通過壓力傳感器感知抓取力度,自主學習如何處理不同形狀的物體,完成更多非標准化任務,如設備檢修、柔性生產等。

  又比如,在極端環境中替人冒險。機器狗進入地震廢墟搜尋幸存者﹔無人機搭載熱成像儀在森林火災中定位火源﹔輪式機器人在核污染區域採集數據——這些場景中,具身智能設備大有用武之地,可代替人類在高溫、高壓、高輻射等惡劣環境中完成高危任務。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具身智能設備很可能成為災害救援的先頭部隊。

  盡管前景廣闊,具身智能的發展依然面臨著多重挑戰。硬件成本高昂、電池續航瓶頸,制約著設備的推廣﹔機器人在復雜現實環境中快速學習、自主決策,仍然是AI領域的難題﹔當機器人與人類並肩工作,必須確保其動作足夠“溫柔”,以免誤傷人類,這就要求傳感器的精度、緊急制動系統的反應速度能達到毫米級、毫秒級的標准……這些都需要技術研發與倫理規范同步推進。

  從離身智能的“紙上談兵”,到具身智能的“身體力行”,人類正在賦予AI一個身體,使其從虛擬助手進化為實體伙伴。這個目標,似乎已離我們不算遙遠。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