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畫像 價值引領
為思政教育裝上“數字引擎”(教育名家筆談)

![]() |
西華大學校園風光。 |
![]() |
作者靳敏肖像畫。 |
![]() |
西華大學校園風光。 |
數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態,成為推動教育創新與變革的強大引擎。在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何運用數字化思維理念,借助新興智能技術工具,為青年學子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
發揮數據金礦的思政指數價值
數據被譽為信息時代的“石油”“金礦”。在高校教育場景中,源源不斷、實時生成流轉的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活動態軌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數據資源。通過全域全量的校園數據資源集成、治理和結構化分析,這些數據將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導航。
西華大學通過建設“西華易班數字思政平台”,打破信息孤島,打通跟學生高度關聯的多個業務系統壁壘。學校整合學業數據、科研軌跡、心理測評、社區生活、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畢業發展等數據源,構建起覆蓋人才培養全周期的數據採集系統。在此基礎上,建立育人成效與學生成長“雙向度”、思政過程與育人結果“雙維度”的“思政指數”。“成才指數”通過學業成績分析、心理測評數據、科研行為畫像、校園生活軌跡等構建起一幅幅鮮活的學生“數字畫像”。該畫像支持學生數據的綜合查詢、自動分析、及時預警和評價生成,不僅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成長反饋,還能激發學生成長成才的內生動力。“育人指數”記錄分析思政工作過程和成效反饋,全景展示輔導員、班級和院系思政工作狀態,為思政工作提供量化評價指標。這一創新舉措不僅實現了對學生思想行為動態的實時精准掌握,更推動了數字軌跡與育人評價之間的高效價值轉化,為精准施教奠定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構筑以學生為本的泛在教育空間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空間的邊界不斷拓展,從傳統的物理課堂延伸至網絡空間,突破了校園圍牆和虛實界限,日益呈現出開放性、流動性。“教育新基建”的目標之一,是建設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相融合的“泛在”教育場景。覆蓋學生學習科研和校園生活全過程的數字平台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間場域。
西華大學緊跟數字技術發展趨勢,在微信端建設西華易班“一站式”學生門戶入口,推出覆蓋學生全方位學習生活的輕應用,通過數字身份賦予、數字系統聯通、數據交流互換,創設無感浸入、融合共生的“大思政”場域。在這個數字校園“孿生空間”中,學生從收到錄取通知書起,便能進入線上班級,與輔導員和同學交流互動,提前熟悉校情,並在線完成入學報到、宿舍分配、入學教育等流程。憑借系統生成的二維碼,大一新生可輕鬆入住宿舍。在校期間,獎勤助貸、志願服務、宿舍管理、心理健康、問卷填報、信息查詢、活動報名等均可通過易班在線辦理,實現便捷高效的學生事務管理。從新生“未進校、先進班”的前置融入,到畢業生“離校不離班”的持續關懷,思想引領貫穿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易班“數字班級”還為任課教師提供多維、深度的學情分析,為師生搭建線上互動平台和提供教育資源支撐﹔“AI+思政”教學團隊訓練課程垂直大模型,搭建集成式智慧教學互通網絡平台,探索聯通式交互學習方式﹔“線上黨支部”網絡群組將育人力量下沉到專業和班級、社區和樓棟、實驗室和科創團隊﹔“壹麥”“聚力”“破曉晨曦”等“網絡文化工作室”充分發揮優秀師資、案例資源、朋輩榜樣的引領、激勵作用,推動德育共同體落地生根。
這一系列創新實踐,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主線,以大數據為牽引,融通思政課堂、專業教育和日常思政場景,創新思政教育組織形式,實現多元主體及時聯動、協同育人,讓思政教育從“單向灌輸”走向“多元協同”,從“固定時空”邁向“無界育人”,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立體的全方位教育體驗。
形成精准滴灌的智慧育人模式
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智慧思政”系統,流轉的核心數據是資源信息,重要功能是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和個性化獲取。通過建立“精准識別—精准分析—精准供給—精准評估—精准管理”的運行體系,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全方位育人領域實現橫向覆蓋,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時間序列中實現縱向貫通,有助於解決傳統思政教育存在的盲目性、局部性、滯后性等問題。基於對教育對象行為心理、信息和資源需求的精准評估,數字平台可連通學校各個業務系統、資源平台以及新媒體賬號,建立分層分類點對點推送網絡,在恰當的時機將精准匹配的信息推送給合適的學生群體,實現精細管理服務與悉心教育關懷,確保學生能及時獲得所需的成長支持與思想引導。
“西華易班”在班車預約、活動報名等輕應用中嵌入誠信教育,將就業信息精准推送給專業匹配的學生,結合就餐數據分析實施精准資助,針對宿舍晚歸、學業預警及時對學生開展線下關心引導。在心理健康、政策咨詢、網絡輿情等關鍵領域部署智能預警體系,運用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有問必答”AI助理功能,為學生提供一對一即時咨詢服務,配合“易班面對面”等線下學校領導與學生交流活動,形成“鍵對鍵—面對面—心連心”的數實聯動響應機制,對學生的急難愁盼件件有回復、事事有回應。數據的效度轉化為教育的溫度,讓關心關懷潤物無聲精准抵達學生心田。
加大鑄魂育人的思政內容供給
當代青年大學生是“數字原住民”,用網的個性化和社交化需求顯著,思想教育要入腦入心,需要利用校園數字平台的資源共享、價值共創、平台互通等特點,加大思政內容供給,遵循學生認知心理和網絡傳播規律,唱響紅色主旋律,在“大流量”網絡中建設學生觸手可及的“正能量”課堂,打好網絡空間“流量爭奪戰”。
西華大學依托B站等新媒體平台,建設“青梨派”思政理論課在線學習平台和學生實踐成果展示平台,推進理論教學和實踐活動互融貫通,引導學生將理論學習和實踐研學成果通過網絡平台展示出來,在知行合一的學習實踐中促進知識的深度內化與思想升華。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思政理論課虛擬仿真實驗室,綜合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建立紅色資源數據庫和線上體驗館,將豐富的紅色資源轉化為圖文、音頻、視頻、動畫、游戲等生動形式,讓紅色文化在數字空間“活起來”,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與感染力。學校建好用好新媒體,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台,加強先進典型宣傳力度,以情感敘事、生活敘事取代宏大敘事,讓思政教育從“高高在上”變得“觸手可及”,以身邊榜樣感染身邊人,讓信仰之光照亮青春前行的方向。
在web3.0互聯網、大數據、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下,系統化、精准化、智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樣態和學科研究新范式正在成為現實可能和創新增長點,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以“立德樹人”為本,以數字技術為翼,高校正主動順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趨勢,全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內涵與實踐路徑,堅持數據賦能推動育人資源的精准配置和教育引導的靶向發力,堅持以人為本營造溫暖包容的數字空間育人氛圍,堅持系統推進完善智慧育人體系、優化思政內容供給,讓立德樹人既有數字技術的力度、又有人文關懷的溫度、更有思想教育的深度,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靳敏為西華大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學會與本報合作推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