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政昌: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浮選裝備轉型

2025年05月15日08:48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浮選裝備轉型

圖為礦冶集團680立方米浮選機在高海拔成功應用場景。受訪者供圖

圖為礦冶集團680立方米浮選機在高海拔成功應用場景。受訪者供圖

一塊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石頭,經過加工后能夠用於煉鋼、發電、造車……“點石成金”的關鍵一步,就是礦石加工。對礦石進行加工在我國已經有上千年的發展歷史,浮選則是礦石加工的重要環節,決定著礦物的最終品質。

從亦步亦趨的“跟跑”到不斷創新的“領跑”,我國浮選裝備研制已走過50余年的歲月。在浮選裝備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過程中,我國浮選裝備研究學術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礦冶集團”)首席科學家沈政昌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下,浮選裝備也迎來了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近日,沈政昌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要加快檢測儀表的研發工作,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浮選裝備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走出自己的浮選裝備研制道路

記者:請您介紹下什麼是浮選技術?

沈政昌:浮選是一種根據礦物顆粒表面物理化學性質的不同,從礦石中分離有用礦物的選礦方法。在我國古代,浮選法就已經被用於金銀淘洗加工過程。古人利用金粉的天然疏水性及親油性,用沾油的鵝毛刮取浮在水面的金粉,使其與塵土等親水性的雜質分離。

19世紀末,浮選作為一種選礦方法被明確提出。1904年,浮選設備在澳大利亞首次獲得工業應用。100多年來,浮選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逐步實現了浮選機多樣化、系列化、大型化和自動化。目前,世界上約有90%的有色金屬和50%的黑色金屬礦石採用浮選法處理。除了冶金,浮選還廣泛應用於造紙、農業、食品等行業。

記者:您是如何與浮選裝備領域結緣的?

沈政昌:我上學時對物理、化學兩個學科很感興趣。填報高考志願時,我發現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有“物理化學”專業。作為一個農村出身的孩子,我當時對專業也不太了解,隻覺得“物理化學專業”能夠既學物理,也學化學,就報了這個。

但錄取結果一出,我發現自己被調劑到了同校的礦山基建工程設計專業。雖然沒去到自己的第一志願,但我學習后發現,礦山機械領域和物理力學關聯性很強,我對此也很感興趣,就一直在這個領域學習。畢業后,我被分配到礦冶集團,進入浮選設備研究組,從此就與浮選裝備結緣,一直到今天。

記者:上個世紀,我國浮選裝備處在怎樣的發展階段?

沈政昌:我國在浮選設備研究方面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才開始仿制蘇聯的米哈諾布爾型浮選機。20世紀70年代,我們開始自主研發浮選設備,陸續研制了4立方米、8立方米、14立方米容積的設備。當時我們主要跟隨國外研究的腳步,處在“跟跑”階段。

那時的科研條件比較艱苦,實驗室的各種測量手段都比較匱乏。我至今還記得,40多年前,剛工作的我跟著幾位老同志在湖北大冶做20立方米浮選機試驗。大概是三月底的一天,天氣還很冷,為了測量浮選機內的流場情況,幾位老同志輪流脫下衣服,直接跳進浮選機內,用身體感受流體狀態。這是我第一次直接感受到老一輩礦冶人的精神,這件事令我至今難以忘懷。

打破“跟跑”這一局面是在21世紀初。2001年,我國第一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50立方米大型浮選機試驗成功。在選礦理論和機械結構等方面,這台浮選機都走出了一條和國外浮選機不同的道路,不再是“亦步亦趨”。因此可以說,這台浮選機的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大型化浮選裝備與國際同行站在了同一梯隊。

實現從“有”到“強”的跨越

記者:初步實現“並跑”后,我國浮選裝備如何一步步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沈政昌:2010年前后,我國浮選裝備完全實現了與國外設備的“並駕齊驅”。當年,我國200立方米和320立方米浮選機先后研制成功,打破了特大型浮選設備一直被西方少數發達國家壟斷的局面。320立方米浮選機也是當時世界上容積最大的浮選機。此外,我國在粗顆粒浮選機、細顆粒浮選機細分領域的設備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多進展。

如今,我國已經在很多領域實現“領跑”。比如在國際上,我國是最早研制成功680立方米和800立方米浮選設備的國家。現在國外還沒有800立方米浮選機。我們還成功研制了利用流態化原理進行浮選的新型設備。通過它,我們可以提前把無用的脈石礦物剔除掉,降低后續處理過程的能耗,從源頭減量,推動礦產資源的綠色低碳開發。它也可以對尾礦進行再回收,實現寶貴礦產資源的極致利用。

記者:我國已經取得這些成就,為何還要不斷技術創新?

沈政昌: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從小汽車到手機,都離不開礦產這一重要原材料。另一方面,現在礦產資源面臨逐漸貧雜化的問題,資源稟賦較好的礦山基本枯竭。以磷礦為例,以前許多磷礦能達到30以上的品位,採出來基本上就可以直接用於生產磷肥,但如今大部分磷礦的品位連25、26都達不到。現在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很快,磷是制作電池的重要原料。資源越來越短缺,需求卻逐漸變大,面對這一矛盾,我們必須從工藝、裝備、藥劑、智能化等方面著手,不斷升級浮選裝備,提高生產效率。

記者:把浮選機容積做大難在哪裡?

沈政昌:從幾立方米到現在的幾百立方米,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放大或是把構件尺寸做大的過程。以泡沫浮選過程為例,這是礦物與雜質或一種礦物與另一種礦物分離的方法。無論多大的容積,我們都要保証浮選機內部流體動力學狀態相似,否則就不能形成有效礦化,目的礦物就沾不到礦化泡沫上。另外,當礦物附著到泡沫上之后,我們還得讓泡沫及時脫離礦漿。當浮選機容積變化,這些關鍵難點都要重新研究試驗。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不斷把浮選機做大,是因為礦山實際生產提出了這一研制需要,並非盲目求大。評價一台浮選機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合適”。一台浮選機要切合所處礦山規模、礦石種類,實現經濟效益、綠色低碳、安全生產等方面的平衡。

記者:如今,我國浮選機已出口南非、澳大利亞等幾十個國家。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國有沒有遇到困難?

沈政昌:在早期我們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在很多西方人眼裡,中國人在設備研發等方面都不行。我記得有一次,澳大利亞的一個礦山本來決定引進我們礦冶集團的兩套裝備,但礦山后來更換的新經理認為兩套裝備都用中國的設備風險太大,因此最后隻用了一套。但投用后,他們發現,我們的設備無論在功耗、運轉可靠性等方面,都優於國外設備,而且價格不到國外的一半。

這次走出去的經歷給了我們一些經驗教訓。比如浮選機裡的電機,對方要求有澳大利亞的認証。當時我們這台設備的大電機是有認証的,就放心地簽合同了。沒想到用了快一年的時間后,對方突然找到我們,說機器裡面的幾個小電機沒有認証,要求更換。雖然小電機的質量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們還是得按照合同支付違約金。吃一塹長一智,這件事告訴我們,設備“走出去”,不僅要靠過硬的性能,也要摸清當地的標准執行情況,符合當地標准體系。

記者:萬事開頭難,今天礦冶集團的浮選機已經贏得了國際的認可。

沈政昌:是的,我覺得這得益於改革開放后,我國很多大企業在國外投資礦山,他們在當地使用國產設備,起到了示范作用。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我們就沒有向國外展示的機會。下一步,我們要繼續擦亮中國浮選機這張名片,尤其要確保重要元器件、系統軟件的自主可控。

以科技創新促傳統產業升級

記者: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您認為浮選裝備轉型升級的方向是什麼?

沈政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突出特征是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浮選領域也不例外,提升裝備的數智化水平是我們未來科研的著力點之一。此前,我們提出了高性能大型浮選機發展路徑必須實現設備狀態參數控制、工藝過程參數控制、浮選動力學過程參數檢測和控制、信息化和運維智能化等五個方面的整體發展。

同時,近年來國家加快礦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作為礦山生產的重要一環,我們也要努力推動浮選裝備向高效化、綠色化、低碳化發展。高效化的目標之一,就是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即通過科技創新,把原本技術條件下難以選出的有用礦物“選出來”。

綠色化、低碳化的目標則是減少資源消耗。就能耗來說,以前選一噸銅,可能需要兩三度電,現在隻需要不到一度電。別看這節約的一兩度電不起眼,現在一個大型礦山平均每天要處理幾萬噸的礦石,因此在選一噸銅時能夠節約一度電,整體帶來的就是很大的收益。通過浮選裝備創新,我們不僅可以節約電能,還可以減少起泡劑、調整劑等藥劑的使用量,達到綜合的降碳節約。

記者:轉型升級是否帶來了新挑戰?

沈政昌:挑戰和機遇一定是並行的。在數智化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面臨很多需要突破的難關。從外部看,現在地理位置較好、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礦山,基本都面臨資源枯竭的現狀,目前主要開展礦山土地復墾或是回填﹔大部分具備開採條件的礦山,都位於較為偏遠的山區,甚至是海拔四五千米的地帶,生產條件艱苦,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不完善,不利於數字化轉型。

從技術本身看,選礦過程離不開對礦石、礦漿相關參數的檢測。但目前,包括各種傳感器在內的檢測儀表,還遠遠不能適應礦山信息化、數字化的發展需求,離智能化就更遠了。舉例來說,現在行業檢測礦漿濃度、粒度、pH值等參數的方法還比較“粗糙”,有的工序要靠工人上手去摸、用眼去看,還處在憑經驗、憑感覺的階段。一些創新方法在實驗室裡表現不錯,但難以應用到現實的工業生產中。在實際生產中,這些方法給出的數據不太准,可靠性比較差。因此,選礦過程還是離不開人工操作,距離實現無人化、少人化、數字化生產,還面臨層層挑戰。

記者:為了推動浮選裝備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您認為應如何破解這些難題?

沈政昌:推動數智化轉型,是一個急不得也慢不得的過程。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扎實地逐步推進。

第一,無論是數字化還是智能化,數據都是最基礎的要素。要把數據“拿出來”,檢測設備是關鍵。所以,我們要加快研發一批能夠精准感知整個浮選過程的元器件。近年來,我們團隊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比如,研制了自動充氣量測量儀,礦漿相水下相機,氣泡負載率測量儀和氣泡特征參數測試儀等自研儀表和裝置,實現了浮選過程復雜多相流環境下的測量和在線數據獲取。

第二,開發行業大模型。目前,礦冶集團針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十個場景,開發了十個大模型,其中一個就是浮選裝備的大模型。它可以用於解答各類專業技術問題,還可以把它用於浮選裝備的控制,提高操控的精准度。

現在浮選裝備大模型用的算法和通用大模型基本相同。如果要讓行業大模型更了解行業,關鍵點還是數據。相比於其他領域,浮選裝備大模型數據相對完備,但很多底層數據仍是缺失的。所以,研發檢測儀器和開發行業大模型,這兩步要相輔相成,協同推進。

記者:您認為實現浮選裝備高質量發展,還需要注重哪些方面的問題?

沈政昌:除了數字化、智能化、高效化、綠色化,我認為還要注重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

比如黃金開採。現在很多金礦都位於地下,礦井深度能達到幾千米。按照慣例,人們通常把地下開採的所有礦石都運輸到地面上,再進行加工,這樣就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消耗,因為礦石中黃金含量不高,運上來的大部分石頭都沒用。而如果我們能夠把浮選裝備直接置於地下,進行初級加工,哪怕減少一半的礦石運輸量,都能節約很多資源。

所以,浮選裝備技術的創新,要和礦山各個生產環節、鏈條相結合、相匹配,實現體系化的創新協同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高質量發展。

致青年科技人才

青年人想要成才需要“盯住一件事”。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放棄,要找到自己的長處。隻有找到自己的長處,才能堅持下去,做成一些事。

此外,現在的社會,靠一個人單打獨斗是很難出成績的,一個團隊、一幫人、一個平台,可能比一個人的才華更重要,所以青年人要學會合作,重視團隊的力量。

(記者 吳葉凡 通訊員 楊為玥)

(責編:李昉、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