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黑板變“聰明”,給教師當“輔助”……
大模型技術驅動教育數字化變革

“都說教師要學著用人工智能,沒想到黑板早就偷偷變‘聰明’了。”近日在天津舉行的第85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上,一位來自貴州擁有十多年教齡的教師忍不住發出感慨。他眼裡的普通黑板,已變成自帶“超鏈接”,能思考、會對話的課堂“最強大腦”。
這一轉變背后,是國產大模型技術的快速成熟。從智能黑板到AI教師助手,從虛擬實驗室到個性化學習系統,如今,一場由技術創新驅動的教育消費變革正在上演。
在課堂上,數學老師隨手畫的幾何圖形,能在黑板上旋轉拆解﹔英語課的虛擬助教,能用地道發音帶著學生朗讀﹔科學課的AI“愛因斯坦”,隨時解答孩子們的奇思妙想﹔AI學習機通過幾道題目就能找到孩子的知識盲點,制訂個性化學習計劃﹔智慧課堂中的AI學伴,能夠模擬多學科教師的角色,在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等多個學習場景中,與學生進行文字、視頻等多模態的智能交互……這些變化讓教學設備從“冷冰冰”的教具,變成了會互動的“智能伙伴”,讓教學消費從單一的教具採購,升級為智能化教學解決方案的購買。
在天津市第二新華中學,語文老師李老師越來越習慣借助星火教師助手來備課。她在對話框中打出“《赤壁賦》的情景交融手法”,教師助手立即生成包含教學目標、重難點、拓展閱讀的完整教案,還推薦了配套的視頻資源。“以前備課要翻閱大量資料,現在AI助手能快速給出專業方案,還能推薦配套資源,節省了大量時間。”李老師說。
根據一線應用數據,星火教師助手使教師教學設計效率提升超56%,課件制作效率提升超64%。
讓黑板變“聰明”,給教師充當“最強輔助”,這都源於訊飛星火大模型的持續優化。科大訊飛副總裁周佳峰透露:“今年1月發布的訊飛星火深度推理模型X1,經過兩次升級后,在邏輯推理、文本生成、語言理解等方面的能力顯著提升,能准確識別出復雜的數學公式,給出完整解題思路,輸出結果也嚴謹清晰。”
隨著教育部等九部門《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等相關政策的出台,“AI+教育”這一新消費領域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這背后是技術的持續突破和應用場景的不斷創新。
在這個變革中,技術突破與教育需求相互促進,既創造出新的消費場景,也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動能。(記者 陳 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