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醫科大學引育並舉集聚人才

圖為國家級人才稱號獲得者、安徽醫科大學教授王華(左一)正在指導科研實驗。受訪單位供圖
前不久,安徽合肥召開安徽醫科大學(以下簡稱“安醫大”)2025年青年醫學人才安徽行暨健康產業創新大會,吸引了來自知名院校的120余名青年學者參會。值得一提的是,安醫大已連續4年舉辦此類大會,體現了學校對人才的重視。
近年來,安醫大堅持引育並舉,打造高層次人才集聚的“強磁場”,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內在驅動力。
安醫大校長翁建平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安醫大堅持把人才資源作為辦學興校的‘第一資源’,構建了政策鏈、平台鏈、保障鏈的全鏈條服務體系,賦予了各個學院較高的自主權,為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提供強有力支撐。”
引才有方 結出累累碩果
安醫大積極響應安徽省關於建立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的相關文件精神,為該校引進和急需緊缺的醫學高層次人才設立綠色通道。
“感謝學校和省裡提供的職稱綠色通道。這不僅簡化了材料要求,突出個人的代表性項目和成果,而且整個流程時間也大大縮短。”安醫大公共衛生學院的教師鐘琦說。
2024年9月,鐘琦所申報的“代謝網絡擾動在生物質燃料暴露致肺功能下降的作用及機制研究”,具有較好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潛能,獲批重大專項青年人才培育項目立項。這一成績滿足綠色通道文件中“引進急需緊缺人才考核評議條件”。經學校評審推薦,他於近日順利晉升副教授。
近年來,安醫大公共衛生學院以國家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平台為依托,在學校一系列人才政策的保障下,以及學院引才系列舉措的支持下,面向全球人才拋出橄欖枝,圍繞傳染流行病學、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環境與健康和營養與慢性病等研究方向,持續柔性引進國家級重點人才6人。學院近5年新增國家級青年人才1人、國家衛生健康委“四大慢病”項目青年人才1人,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進入國家級人才答辯4人次,進入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5人,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3人。
正是因為學校實施了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引育政策,才實現了人才與發展的“雙向奔赴”。鐘琦所在的安醫大公共衛生學院,便在學校厚植人才引育的沃土上結出了累累碩果。
近年來,安醫大公共衛生學院的科研成果獲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全國婦幼健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安徽省自然科學二等獎等12個獎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軟件著作權3項﹔推動“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社會科學總論”持續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
得益於這些成果,如今,安醫大躋身安徽省特色高校建設序列,獲批特色學科建設項目3個、特色專業建設項目2個、現代產業學院項目1個以及其他特色項目1個。
育才有效 激發創新活力
激活創新發展的一池春水,既要引才“活水”,也要育才“蓄水”。
安醫大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教授胡盼盼長期從事帕金森病相關運動障礙和認知障礙的臨床診療和研究工作,在國內率先實施經顱磁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新方案,在凍結步態的治療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24年底,國家衛生健康委、財政部公布第一屆醫學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人員名單,她入選“國家優秀青年醫師”名單。
“我的老師汪凱教授對我的言傳身教至今受用。”胡盼盼說。安醫大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打造“雁陣格局”,為“如何全面培育人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交出了答卷。
學校全面推進“人才強校”戰略,發揮拔尖人才領軍作用,遴選校內東南學者41人,加強一流學科建設、國家重點項目申報和國家級人才培養﹔開展有組織人才培育,制定《“創新人才團隊”建設實施方法》,遴選校內“創新人才團隊”18個,劃撥建設經費2250萬元,完善學術梯隊建設﹔發揮學校附屬醫院資源優勢,校本部與附屬醫院雙聘高層次人才229人,推進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深度融合發展﹔重視青年人才培養和儲備,實施青年英才“雙培工程”,遴選優秀年輕干部挂崗鍛煉……
近5年來,安醫大全職引進高層次人才950余人,自主培養國家級人才10人,國家級人才總數達17名,省(部)級人才達241人,位列全國醫學院校前列。
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為學校帶來一系列成果。憑借“臨床醫學”學科,安醫大成為安徽省首家進入ESI全球前1‰學科榜單的省屬高校。
安醫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663項,累計橫向科研經費到賬10.57億元,獲安徽省科學技術獎82項,科技成果轉化1825.52萬元,位列省屬高校第一方陣。
“學校將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進一步開好引才良方、拓寬育才路徑、創新用才載體、優化留才環境,做好團結、引領、服務工作,真誠關心人才、真心愛護人才、全力成就人才,為一流醫科大學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智力支撐。”安醫大黨委書記王琦表示。(記者 洪敬譜 通訊員 毛麗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