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人工智能學院:
“因材施教”培養面向未來的青少年

在嘉興市實驗小學科技城校區科創中心內,學生們在對智能機器人進行動作指令調試。新華社記者 徐昱攝
近日,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學院(海澱)正式揭牌。該學院由北京市教委指導,北京中關村學院與海澱區教委聯合發起創辦,將匯聚國內31所頂尖高校的師資資源,打通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協同育人通道,讓中學生直接參與國家級前沿科研項目,並獲得創意落地與創業項目孵化機會。這一嘗試,為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少年人工智能學院將如何育人,未來應探索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近日,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開辟培養新路
少年人工智能學院的探索早已開始。2022年,重慶兩江新區禮嘉實驗小學以打造與禮嘉智慧城市發展相適應的全國智慧小學樣本為目標,創辦了全國首個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學院,為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開辟了新路徑。
2024年8月,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學院成立,致力於構建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貫通式培養體系,打造國際青少年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平台,培養新時代中國青少年人工智能領域拔尖人才。此次成立的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學院(海澱),也將“貫通培養”作為辦學實踐的探索方向。
盡管各地少年人工智能學院培養思路各異,但這些實踐都是對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有益探索。“相較於現有的人工智能教育,少年人工智能學院展現出鮮明的體系化優勢與生態化特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教授屈啟興指出,這種革新不僅體現在資源整合的廣度上,更深刻觸及教育本質——從知識灌輸轉向思維培育與能力建構。
少年人工智能學院出現的原因是時代對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屈啟興以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學院(海澱)為例分析,通過讓青少年拔尖人才“早進項目、早進產業、早進科技前沿”,有望大大縮短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周期。“依托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學院,我們可以‘從娃娃抓起’,培養出更多具備人工智能素質的人才。”他表示,少年人工智能學院不僅有望培養出具備數學基礎、編程能力、硬件操作等的科研實踐者,還有望培養出兼具AI技術和其他學科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可以說,少年人工智能學院成為了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全新沃土。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表示:“在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穩步提升的背景下,少年人工智能學院為那些具有人工智能天賦的孩子提供適合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從小培養思維、鍛煉能力。我覺得這是值得探索的。”
避免走入誤區
然而,少年人工智能學院尚處於探索階段,其建設過程不可避免地會經歷“生長痛”。
首先是人才培養功利化的傾向。如今,不少家長或教育者將孩子的素質培養視為履歷的加分項,競賽獲獎、証書考級等已成為衡量教育價值的標尺。對此,余勝泉指出,要謹防少年人工智能學院淪為“鍍金”工具。“少年人工智能學院不能成為學生履歷上的‘標簽’,而是應該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在成體系的學習過程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他表示。
對此,屈啟興也表示,少年人工智能學院的拔尖培養模式雖能快速挑選出有天賦的學生,但若過度依賴競賽選拔機制,可能會使學生在批判性思維、團隊協作能力等軟實力培養方面有所缺失。
在余勝泉看來,少年人工智能學院學生能否有效學習相關知識,關鍵在於課程開發設計是否基於學生的認知水平、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倘若學生連最基本的加減乘除和函數都還沒掌握,就讓其直接接觸矩陣、人工神經網絡,那無異於‘拔苗助長’,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他說。
余勝泉指出,若課程設計浮於表面,沒有深入到思維訓練的關鍵領域,那培養效果必將大打折扣。具體而言,學生需要經過包括論証、思辨、建模、計算、推理、驗証等在內的學科思維訓練,才有望形成人工智能的相關學科思維。“在基礎教育階段,思維的鍛煉至關重要。如果學生獲取的知識與學科思維訓練存在脫節,那麼即便積累大量知識,學生的學科素養也難以提升。”他說。
興趣引領成長
余勝泉表示,少年人工智能學院應緊跟時代發展與技術演變,用不斷變化的真實場景和豐富多樣的智能工具,來承載始終不變的核心教學內容。
實際上,這反映出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學院與基礎教育之間的緊密聯系。余勝泉在與記者交流時,多次強調基礎教育在培養青少年人工智能人才方面的重要性。那麼,如何平衡人工智能教育與基礎教育之間的關系呢?他建議,應結合基礎教育學科設計課程,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利用人工智能解決問題。
屈啟興舉例,學院可以探索“AI+生物”的蛋白質結構預測項目、“AI+歷史”的文獻數字化分析課題等跨學科主題課程,通過“融合滲透”方式,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運用。
在人工智能專業課程方面,余勝泉認為,應緊扣少年兒童成長規律進行設計。“分層設計是培養人工智能領域少年人才的必由之路。學院在課程設計時應先幫助學生建立學科基礎知識體系,讓學生在知識遷移和利用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適度進行知識拔高和拓展。”他說。
“換句話說,少年人工智能學院應通過‘興趣驅動—項目牽引—研究深化’的漸進路徑,保護青少年可持續發展潛力和創新意識。”屈啟興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余勝泉指出,少年人工智能學院應以學生興趣為導向,激發學生對於創新的內驅力。學生有興趣,才有望實現少年人工智能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對此,少年人工智能學院可探索退出機制。他提議:“少年人工智能學院在初期可以開設一些人人可選的課程,若學生感興趣並且有能力,即可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倘若沒有興趣或者無法繼續學習,也能選擇其他的發展方向。”
余勝泉表示,此類學院的探索實際是“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未來,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開發出不同類型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構,在滿足國家人才需求的同時,讓每個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他說。(實習記者 夏天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