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在歷史中“穿行”,以傳統文化之美浸潤心靈

2025年05月13日08:5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在歷史中“穿行”,以傳統文化之美浸潤心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成效明顯,思政課建設、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課程思政全面推進,各地各校涌現出一批“行”在路上、“走”入內心的“大思政課”。

“行”在路上,教師們“埋”下信仰的種子﹔“走”入內心,同學們收獲時代的共鳴。本版開設“強國思政課·在行走中浸潤”專欄,從貼近實際、體察現實的精彩一課出發,還原課堂實況,讓時代的溫度與理論的高度相互賦能,於“播種”和“收獲”之間感受師生們昂揚奮進、勤學篤行的動人風採。

這個五一假期,上海財經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同學們走進敦煌當代美術館“探美”。“作為商科學生,如何用所學知識讓敦煌走向世界?”一位學生提問。

學校商學院教授葉巍嶺這樣回答:“當你們用營銷理論讓敦煌故事打動更多年輕人,用數據分析優化文化產品,就是為敦煌文化國際傳播出了一份力。”

這場跨越千裡的思政課,是為了讓同學們在“行走”中領悟:文化傳承是每個年輕人的使命。

如今,一所所高校打破傳統課堂邊界,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課”漸次展開,多元場景重構了思政教育的時空維度。創新的思政課教學如何讓傳統文化更“接地氣”,又怎樣激發青年投身文化傳承的內生動力,在實踐中堅定使命擔當?

以文化地標為課堂,激活歷史中的思政元素

在北京中軸線附近,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走進一個個院落,實地體驗文物普查工作,學習如何准確填寫文物普查記錄表,記錄建筑特征。奔流不息的歲月長河中,矗立的建筑成為歷史停留的驛站,也在同學們的觀測下,成為讓文化重現的課堂。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李逸飛牽頭開展了“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志願服務工作。“通過與居民和基層工作人員交流,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們是助力文物保護與利用的一份小小推動力,更是千百年來中華文明大河中不可或缺的一朵浪花。”李逸飛說。

從故宮的宏偉殿宇到正陽門的厚重城牆,從鐘鼓樓的晨鐘暮鼓到永定門的滄桑古韻,北京中軸線不僅是一條7.8公裡的建筑軸線,更是一條貫通古今的“文化之軸”“精神之軸”“力量之軸”。中國人民大學以這條軸線為課堂,打造“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讓學生在行走中觸摸歷史脈搏,在實踐中激活文化基因。

天津財經大學將課堂搬至大運河畔的天津市靜海區,學生在運河文化博物館中追溯漕運歷史,從“狀元村”呂官屯的“耕讀傳家”民風中理解家風傳承的力量。

在實踐中,天津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劉思源發現,三類內容最能激發學生興趣。一是和學生學習生活實際有關聯的事物。比如:“狀元村”呂官屯的高考成績榜單。參加實踐的學生好奇為什麼呂官屯村高考成績如此突出,從而萌生了探究“耕讀傳家”家教家風的興趣。二是學生沒有見過的“新奇事物”。比如運河文化博物館裡展陳的“土灶台”“婆婆眼”,與清末大太監“小德張”有深厚淵源的“德本堂”醬菜,楊柳青木版年畫等,都激發了學生探究歷史往事的興趣。三是教師布置的富有研究價值的課題,如以姓氏為線索探究家風對家族的影響等,這些課題能夠讓學生在探究中體悟“道德”“家風”的重要性。

西安交通大學則深入陝西商洛鄉村,帶領學生觸摸農耕用具,在歷史與今天的交匯中,感知傳統文化與現代治理的深度融合。

陝西商洛市商州區城關街道的東店子社區村史館,至今讓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李天姿記憶猶新:“這是少數以村為單位、由集體出資建設的記錄本村近百年農耕傳統文化的專題歷史館。館中耬、犁、鋤、耙等各種傳統農耕用具次第排開,升、斛、斗、秤、籠等傳統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全面展示了該地區農耕環境、家居生活的歷史變遷。這種沉浸式體驗讓同學們直觀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認識到鄉村產業振興、特別是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對鄉村文化振興的支撐作用。”

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蘇玉波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與當代思政教育目標高度契合。“通過組織開展以傳統歷史文化、鄉土文化、民俗文化等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在具體場景中體悟、驗証抽象理論命題,在多維空間轉換中構建起以事理為主線的‘理論—歷史—現實’三維認知框架。”蘇玉波說。

“動”起來的教學,讓“行走”的體驗與書本的理論融合互補

“這堂課改變了我對傳統文化的‘靜態印象’!”提及這堂行走的思政課給自己帶來的改變,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成欣慧說:“課堂上,老師引導我們思考‘傳統文化只是歷史的符號,還是現實的動力?’隨后,我們實地參觀了東店子社區村史館。當我看到清代‘春長日永’匾額與2023年村集體經濟分紅賬本並列展示時,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並非塵封已久的歷史印記,而是潛在於現實生產生活中的精神力量。”

“動”起來的思政課,如何避免“走馬觀花”?

李天姿表示,與傳統課堂相比,“行走的思政課”是一種“專題式理論講授+多樣化社會實踐+主題式開放討論”的新型教學模式。具體來看,教學過程圍繞“問題提出、案例導入、理論闡析、實踐強化、分組討論、教師總結”6個教學環節展開,形成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再回到“第一課堂”的教育閉環。

李天姿認為,課堂講授、學生討論、社會實踐中問題不對應、主題不銜接,導致了部分“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錯位與割裂,具體表現為學生實踐體驗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只能停留在“外行看熱鬧”的感性層面。她表示,改進教學,主題整合是關鍵。“比如,我們這堂課的主題是‘如何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它將理論命題、教學專題、實踐主題貫通起來,引導學生圍繞中心問題開展研究型學習,力圖在‘理論闡釋+實踐體悟’的過程中發揮1+1>2的應有效用,推動學生由‘看熱鬧’向‘看門道’轉變。”

要在實踐中講好理論,既不能走馬觀花,也不能照本宣科。“經過多年探索,我們找出了一套能夠平衡實踐體驗與理論教學比重的‘兩步法’。”劉思源介紹,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重實踐體驗,設計若干互動環節,讓學生沉浸於實踐教學體驗之中。教師承擔組織者角色,並以短評的方式恰到好處講好理論教學的“關鍵一句”和“點睛之筆”。在實踐教學結束后,教師會另外組織在課堂上進行案例剖析、理論講解、交流分享,讓教學成果進一步升華。

劉思源強調,在現場實踐環節要“輕講解”,而非“不講解”,要精心設計,少說、精說,在現場實踐開始前教師進行5~10分鐘的總體講解,在實踐過程中恰當地在若干地方進行精練講解,畫好“點睛之筆”。而在后續的課堂教學與分享環節,也不能照本宣科、脫離實踐,而是要圍繞實踐案例把理論知識講透講活。“在評價機制方面,我們依托學生提交的實踐作業以及學生課堂交流分享表現給出分數。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探索將思政課實踐教學‘單獨成課’,更加深入有效地開展好行走的‘大思政課’。”

目前,中國人民大學已經以必修學分形式將“社會研究與創新訓練”納入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並開設“大思政”國情教育通識課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打造多維課堂、延伸教學觸角。同時,依托信息技術構建“實踐+智庫”“實踐+科研”的共建共享平台,集中發表、交流、研討、表彰、轉化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思政學術作品。

蘇玉波認為,“行走的思政課”打破傳統課堂的時空壁壘,跳出“書本圍牆”,以社會為教材、以實踐為課堂,通過創設“沉浸式”“參與式”的育人場景,將政理闡釋、學理解剖、事理分析融入實踐體悟中,在“行走”中實現知識傳授、情感培育與信仰塑造的有機統一。

從文化浸潤到使命擔當,青年成長實現認知躍遷

“行走的思政課”不僅改變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更催生了他們的行動自覺。

一次對鄉村傳統文化的實地探訪,令成欣慧重新思考自己作為青年的角色擔當:“我們不僅要‘欣賞文化’,更應成為‘文化的再創造者’。”在課后研討中,成欣慧所在小組圍繞“如何將傳統文化轉化為發展資源”進行深入討論,並提出了“文化-產業-治理”三位一體的轉化路徑,最終在課堂匯報中獲得優秀展示獎。

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劉瑩則在實踐結束后,結合訪談文本編碼,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陝西數字賦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模式分析及其經驗啟示》一文,已被《陝西社會科學》雜志錄用。“這種用真實軌跡代替抽象說理的教學方式,使理論認知從概念推演轉化為實踐認同,極大提升了我對理論的理解。”她說。

在天津財經大學的思政課教學中,劉思源發現,很多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已經從懵懂變為渴望了解,對主動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有了新想法。“比如我們在實踐教學基地帶領同學們制作非遺‘魚拓’、手工香囊,學生在有趣的沉浸式實踐教學中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體會到勞動精神的內涵。對於學生而言,思政課實踐教學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生動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鄉村振興發展成就的窗口,激發他們深入學習探究相關理論知識的興趣,培植了他們運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他們獲得了比較明顯的成長。”

“不少學生在活動中實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躍遷與個人成長。”李天姿對此頗感欣慰:“曾經,有些學生認為‘農耕文化’已經過時,但當他們在田間地頭感受勞動的快樂和鄉村的脈動時,當他們親自參與秸稈還田改良土壤、發現傳統農法與現代生態理念的深層契合時,紛紛轉變了對農耕文化的態度。甚至有學生提出想在農耕體驗園認領一小塊地,以便今后常來農村看看。可見,親身實踐是思想轉化的催化劑,不僅有助於廣大青年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韌性和生命力,更有利於催生青年學生投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內源動力。”

“師生在互動式、探究式的學習中共同突破傳統文化的思維定式、拓展傳統文化的形式邊界、革新傳統文化的表達形式,可以實現學理升華、文化浸潤與成長成才同頻共振。”蘇玉波說。

(記者 楊 颯 張亞雄)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