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有了指南

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日前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簡稱《通識教育指南》)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簡稱《使用指南》)。此次發布的兩項指南是科學規范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進一步落實培養具有人工智能素養的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為全球教育領域應對技術變革貢獻中國方案。
這兩份指南的重要意義與應用原則是什麼?如何將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中小學日常教學實踐?對此,記者採訪了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人。
培養學生適應智能社會的核心素養
《通識教育指南》旨在構建一套科學完備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體系,以培養學生適應智能社會的核心素養。小學階段注重興趣培養與基礎認知,初中階段強化技術原理與基礎應用,高中階段注重系統思維與創新實踐,通過知識、技能、思維與價值觀的有機融合,培育四位一體的人工智能素養。
“具體而言,小學階段以體驗和興趣培養為主,通過開發多樣化的互動課程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建立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認知框架,感知科技魅力,為后續學習奠定興趣基礎。初中階段注重技術原理的理解與實際問題的解決,依托項目式學習和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技術原理和應用場景。高中階段則聚焦系統思維與創新應用能力培育。通過分層遞進的課程設計和跨學科融合教學,鼓勵學生整合物理、數學、生物等多學科知識,開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實踐項目。以此深化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系統性認知,強化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為高等教育階段的專業化學習筑牢根基。”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人介紹。
如何將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中小學日常教學實踐?該負責人解答,將人工智能教育與信息科技、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有機銜接。通過獨立設課、跨學科融合、實踐活動設計等多元形式,構建階梯式、連貫性的課程架構。同時,大力倡導項目式學習、案例分析、互動實踐等創新性教學模式。
“我們鼓勵學校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將人工智能教育與科技節、技術挑戰、創新項目展評等活動有機結合。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創新成果、交流學習經驗的平台,促使人工智能教育真正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與成長過程。”該負責人說。
防范學生過度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
《使用指南》緊密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場景,明確各學段使用規范,確保技術安全、合理、有效地輔助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推動教育管理智能化。在“政—校—企—家—社”多方協同下,既釋放技術賦能教育的創新潛能,又筑牢教育主陣地的價值根基。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學教育中有哪些核心應用場景?相關負責人介紹,共包括三類:
——第一類應用場景是促進學生成長。通過智能學伴系統生成多維診斷報告,精准匹配分層學習資源,支持學生自主規劃學習路徑、優化學習進程管理,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揮人工智能伴讀系統的功能優勢,精准追蹤和分析閱讀軌跡、提供交互式導讀服務,並通過動態繪本、多方言有聲書等多元載體,深入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等。
——第二類應用場景是輔助教師教學。教師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動生成教學設計,為不同層次和能力的學生提供量身定制輔導方案和資料列表,實現大規模個性化教學等。
——第三類應用場景是支撐教育管理。助力校務智能化,基於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優化學校行政部門的日常管理與協同辦公流程,在嚴格遵守數據隱私保護的前提下,輔助事務處理與資源整合﹔助力教育資源均衡化,為偏遠地區學校自動生成適配本地課程大綱的教案、習題及多媒體素材,支持多語言與無障礙格式等。
“分學段差異化應用”是《使用指南》的一個關鍵詞。這位負責人解釋:“小學階段學生在教師、家長的幫助下適切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防止不合理使用影響學生知識建構與思維發展,教師在課內有效開展人機協同教學﹔初中階段可適度探索生成內容的邏輯性分析,指導學生交叉驗証生成內容的合理性﹔高中階段可結合技術原理開展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自主評估生成內容的社會影響。”
為防范學生因過度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獨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還從制度規范、教學引導與角色定位等維度建立系統性防范機制。一方面,明確禁止學生直接復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為作業或考試答案,並限制在創造性任務中濫用人工智能,從源頭上杜絕“代勞式”使用行為。另一方面,強化教師引導職責,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批判性思維訓練,通過組織學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邏輯缺陷等,培養學生對技術輸出內容的甄別能力,切實提升信息處理的自主性。
(記者 晉浩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