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中文課上的“旁聽生”

林 希
2025年05月13日08: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我在同濟大學中德學院教漢語,學院正坐落於學校的櫻花大道旁。櫻花樹下有一道美麗的風景,那就是匆匆趕來聽課的“旁聽生”——同濟大學的外教老師。

  “郎教授”

  去年3月的一個傍晚,電閃雷鳴,暴雨傾盆,中德工程學院的爾德教授來到了我的班上。盡管到場的每個人的衣服都已淋濕大半,我們的漢語零起點班還是按時開課了。該課程每周安排兩次課,一次在晚上,一次在中午。

  根據爾德教授中文名字的發音,我稱他為“郎教授”。郎教授50多歲,教“建筑技術科學”。作為外教老師,他的工作很忙。而且,他還需要到距同濟大學本部28公裡的嘉定校區上課。即使乘學校的班車,單程也要一個小時左右。可他從不缺席漢語課。

  有一次,我看到從嘉定校區趕回來的郎教授在校園裡將自行車騎得飛快。隨后等我到教室時,他已做好了聽課的准備,還高興地對我說:“我沒有遲到!”

  課上,他和學生們一起學拼音、寫漢字,完成作業,一點兒也不因為自己是教授就降低要求。記得有一次,學生們因為其他專業課實習都請假了,郎教授也因為工作原因不能來上中午的課。照理這種情況停一次課也情有可原,可郎教授希望換個時間上課。我有些為難地說,恐怕教室不好安排。郎教授馬上建議:“走廊裡有桌椅,是不是可以在走廊裡上課!”雖然后來辦公室老師給我們安排了教室,可郎教授提出在走廊上課的想法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郎教授的夫人是中國人,他告訴我,學漢語的第一個小目標是“能跟丈母娘用漢語對話”。但很快,他有了第二個小目標:“能和學生說漢語。”為了早日實現小目標,郎教授又抽空旁聽其他老師的課。我開玩笑說他是“高校蹭課族”,他笑了笑說“這樣可以多學一些”。

  郎教授學了漢語就開始練習寫作,他用拼音寫下他的周末活動,還在作文裡寫道:“漢語語法容易,生詞難。我用漢語學習APP和生詞卡片學習生詞。我喜歡學漢語。”

  郎教授的努力有了收獲,他的“周記”語句越來越流暢、內容越來越豐富。本來作為旁聽生,他不需要參加考試。可是他積極爭取,和學生一起考試並以94.5分的好成績獲得結課証書。

  “思文同學”

  同濟大學法學院的外教柯思文老師今年3月來到了我的漢語高級班。

  一見面,我就笑著問他:“該稱呼您思文老師呢,還是思文同學?”他連連說:“就叫我思文同學吧!”他真的像大學生那樣開始學習了。

  高級班的課上要聽寫,事先會有練習。思文也和大家一起在黑板上寫漢字。有時他因為有工作請假沒來上課,到了下次課上聽寫前我會說:“您上次沒能來上課,要不這次就不參加聽寫吧?”他一聽就急了:“不行不行,我要寫,都准備好了。”

  高級漢語課重視用漢語表達自己的觀點,教材裡話題討論的練習很多。有一次是討論“一個青年因為面試成績被弄錯了而落榜,后來公司發現了錯誤后的結局”題目,學生們各抒己見,最后集中在兩類觀點——“高高興興去就職”還是“聽家長的話,不去這家管理混亂的公司工作”。思文卻提出:“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請律師走法律程序索賠,因為這是公司方面的錯誤!”哦,別忘了思文老師是教法律的,他在清華大學法學院獲得過碩士學位,是精通中德兩國法律的專家。

  在漢語課上,他關注到中德兩國民眾對訴訟的態度不同。在討論“對比中德兩國的養老方式”等話題時,思文也從法律層面提出了自己的觀察結果和觀點。

  思文還特別喜歡成語、俗語以及富有中國古典哲學理念的文言文,並提出自己的見解。

  因為自己的課和漢語課時間沖突,思文不能每次都來上漢語課,可他每次都根據我在班級群裡發的作業通知來完成作業。

  作文《我的一天》就是他完成的作業。在這篇短短的作文裡,他3次提到“幸福”。他說每天走在上下班的路上都會感到幸福。他不知道的是:他從櫻花盛開的校園路上走來上漢語課的身影,也已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