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教育部出台《使用指南》——

防范學生過度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

2025年05月13日08:32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防范學生過度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

12日,記者從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簡稱《使用指南》),旨在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學教育中的科學規范使用,加速構建人工智能引領的創新教育生態,助力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

《使用指南》明確了五大應用原則。一是堅持育人導向,強化素養本位。引導學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使用過程中形成適應智能時代發展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二是堅持教育公平,尊重學生差異。確保技術工具平等地惠及不同地區和個體,無障礙地服務有身體或認知障礙的特殊需求群體。三是堅持價值引領,確保技術向善。營造健康有序、向上向善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四是堅持需求驅動,持續穩步推進。結合學校實際,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選擇、匹配與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工具。五是堅持底線思維,保障安全可控。構建覆蓋數據安全、倫理審查、內容監管和風險防控的全鏈條保障機制,筑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安全底線。

《使用指南》提出“分學段差異化應用”,強調避免學生的過度技術依賴。小學階段學生在教師、家長幫助下適當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防止不合理使用影響學生知識建構與思維發展,教師在課內有效開展人機協同教學﹔初中階段可適度探索生成內容的邏輯性分析,指導學生交叉驗証生成內容的合理性﹔高中階段可結合技術原理開展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自主評估生成內容的社會影響。

為防范學生因過度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獨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從制度規范、教學引導與角色定位等維度建立系統性防范機制。一方面,明確禁止學生直接復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為作業或考試答案,並限制在創造性任務中濫用人工智能,從源頭上杜絕“代勞式”使用行為。另一方面,強化教師的引導職責,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批判性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對技術輸出內容的質疑精神與甄別能力,切實提升信息處理的自主性。此外,進一步明確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場景中的輔助定位,強調其應用邊界,確保技術賦能與教育本質有機統一,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記者張蓋倫)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