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高校原創文化精品 | 追尋穿越時空的“先鋒”

2025年04月22日10:17 | 來源:前線
小字號

如何做好對青年的思想引領,是一篇大文章。文藝領域如何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出發,打造和供給青年人喜聞樂見的正能量好產品,在耳濡目染中實現對黨的創新理論的青年化闡釋、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認同,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2024年9月30日,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指導、中國人民大學在校學生演出的原創劇目《陝北公學》登上北京藝術中心的舞台。這是2024年北京人藝落實“‘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推進文藝行“大團小團手拉手”的一次生動實踐。《陝北公學》是中國人民大學在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緊密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創作編排精品原創話劇,講述了中國人民大學前身陝北公學在抗日烽火中誕生,在黨的關懷下發展壯大的故事。

原標題:高校原創文化精品 | 追尋穿越時空的“先鋒”

“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堂的舞台上,一群身著軍裝、眼光堅定的青年,在陝北公學校長成仿吾的帶領下,齊頌毛澤東主席給陝北公學的題詞。

這是中國人民大學原創校史話劇《陝北公學》的演出現場。一群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到中國人民大學的青年緊握雙拳、振臂高呼,講述近90年前一群和他們年齡相仿、從大江南北匯聚到陝北公學的青年先鋒的故事。90年時光變換,青年先鋒們驕傲且毅然的神情跨越歷史長河,在中國人民大學青年的面龐上再次浮現。

陝北公學的青年高呼“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只要有陝公,中國不會亡!”

陝北公學的青年高呼“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只要有陝公,中國不會亡!”

遇見先鋒—— 一堂“文藝校史課”

在每年9月的新生入學教育專場,中國人民大學新生第一次以直觀可感的話劇形式和革命青年“見面”,了解中國人民大學前身陝北公學的紅色故事,了解陝公青年在烽火中“把我獻給祖國”的先鋒誓言。

《陝北公學》講述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前身陝北公學在抗日烽火中誕生,在黨的關懷下發展壯大的故事。眾多革命青年壯志逆行,從天南海北匯聚於延安,有來自四川革命世家的楊白冰、從白區突破封鎖來到延安的鄧友梅,還有來自朝鮮、馬來亞等地的鄭律成、陳日梅、廖冰等,他們懷揣赤誠信仰而來,最終走向了各行各業的第一線,成為了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的青年先鋒。

自2021年“七一”前夕首演以來,《陝北公學》作為人大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校史教育的“必修課”,至今已演出五輪、覆蓋青年近兩萬人次。話劇演員全部由人大在校學生組成,讓“青年感動青年,先鋒引領先鋒”,得到了青年的廣泛好評。“如果有同學表示自己排斥說教式思政課,那我會告訴他,請他來看看我們的話劇。”人大學術藝術團話劇團團長袁銘沁談到《陝北公學》這樣一堂“文藝校史課”,自豪地向他人推薦。

“話劇開場就帶給我極大的震撼”。2022年,還是人大法學院大一新生的岳麗錙和室友一起觀看了《陝北公學》,被革命青年的赤心感動、被話劇演員的表演感染。“過去課堂上一筆帶過的歷史人物,如今具象化地呈現出來,我看到了無數前輩的身影,他們是那樣的勇敢與赤誠。”她在演出剛一結束,就報名了新學年《陝北公學》劇組招募活動。幾天后,她收到劇組通知,邀請她扮演陝公校友、新中國第一位女播音員丁一嵐。

演繹先鋒——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進入劇組后,如何走進角色,將人物的精神演繹出來,成為剛剛進入劇組的同學面臨的最大問題。在這一場跨越近90年時間的對話中,雖然演員和角色的年齡相仿,但畢竟所處的時代有很大的差異。“青春的樣子相似又不同”,參與全部五輪《陝北公學》演出的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2023級碩士生張唯杰這樣說。

2022級本科生張濤在進組初期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他飾演的是徐學弋,一名渴望像犧牲在抗日前線上的父親一樣向中國共產黨靠攏的陝公青年,在掩護老鄉撤退、守護黨旗的途中被敵機轟炸犧牲。徐學弋是話劇《陝北公學》中唯一的虛構角色,張濤說:“‘如何在舞台上呈現一個完全虛構的人物?’這是排練第一天浮現在我腦海中的問題”。學弋護旗犧牲一幕是全劇最大的轉折點,也是全劇情感最濃烈的部分。肩負著劇情和情感雙重高潮的重擔,張濤這名話劇“萌新”最初感到十分不適應。

2024年,在北京市“‘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的支持下,《陝北公學》劇組得到了來自北京人藝老師的專業指導。為了幫助同學們真正和角色對話,在舞台上找到真摯的情緒和鮮活的交流感,人藝老師們以“真實的交流”為核心,指導同學們進行了近三個月的排練。

“和角色真實地交流,在自己身上找到一個錨點”。劇組首先從人物回憶錄、自傳、紀錄片等資料入手,每名演員以第一人稱“我”編寫一篇飾演人物的生平小傳。“在了解人物的過程中,會猛然發現自身和角色的相通之處”,岳麗錙在了解飾演角色丁一嵐時,發現自己和角色都是組織中的文藝骨干,便從這點延伸開來,“去塑造一個想象當中的丁一嵐”。

沒有史料參考的張濤從“我要真正地在黨旗下宣誓”這句台詞中和徐學弋完成了對話。他在某次排練時抱著黨旗獨自站在排練廳的一角,恍惚間仿佛身邊排練的同學正在陝公裡學習成長﹔仿佛自己就是1937年一個熱切向黨靠攏的少年,獨立於寶塔山上,一遍遍溫習入黨誓詞,立志成長為保家衛國的先鋒分子。在那一瞬間,張濤閉上眼睛、默念入黨誓詞,他感到在一片漆黑中自己和徐學弋越來越近,他們兩人一起完成了“真正的”入黨宣誓,“真切感受到了學弋的靈魂”。

“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徐學弋在犧牲時沒有完成的入黨宣誓,由他身邊的同學們為他完成。

“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徐學弋在犧牲時沒有完成的入黨宣誓,由他身邊的同學們為他完成。

要表現人物,又不能隻靠模仿,這是陝北公學校長成仿吾(老年)扮演者張嘯文在本輪演出中的感受。過去他曾刻意壓低聲音、放慢語速,想模仿出老人的特點。“要做的不是去演‘老’,而是要演出老年成仿吾對於每一段回憶的態度和情感”。在本輪演出中,張嘯文從老校長“怎麼做”轉向“怎麼想”,在一遍遍獨白中凝聚自己的感情,去感受老人那飽經滄桑又洗盡鉛華的心,“代替老校長在舞台上短暫地生活”。

話劇最后一幕,老校長走到每個陝公同學的面前,拍拍這些從陝公走出的、年輕的“星星之火”的肩膀,張嘯文能夠感受到這些青年肩頭真實的顫抖、他和台上的演員都淚流滿面,他們都沉浸在扮演的人物形象中,在舞台上感受到了先輩們的生命體驗:“這種發自內心的反應,是穿越歷史風沙,窺見曾經那些年輕生命的真實感動”。

傳承先鋒——找到心中的“先鋒”之魂

2024年9月30日,《陝北公學》在國家大劇院-北京藝術中心首次面向社會公演。從“星空日記”下的迷茫,到“縱或有點留戀”的告別,看到楊展、黃天、賈克、丁一嵐、廖冰、鄭律成等一大批陝公學生克服重重困難,“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從陝公奔赴戰場,不少觀眾熱淚盈眶,和演員一同高唱《陝北公學校歌》,掌聲長久不竭。

從寶塔山下一路走來,一代代人大人從“革命的先鋒隊”到“復興棟梁、強國先鋒”,始終不變的是“黨辦的大學讓黨放心,人民的大學不負人民”的精神品格,始終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是人大人“先鋒”的精神追求。在《陝北公學》營造出的歷史和現實的交匯點上,80年前的青年先鋒們給當代青年帶來感動和震撼,兩代青年的理想擔當在這裡合而為一:“昨天,在歷史煙雲中我們堅信‘只要有陝公,中國不會亡’﹔今日,在紅旗招展中我們爭做復興棟梁,寫下自己灼灼燃燒的赤子之心”。

對《陝北公學》演員來說,陝北公學裡的學習生活,早已是他們大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在人大校園裡積極地學習成長,正如80年前青年人在陝北公學中一般。話劇劇組換了一屆又一屆,但每年劇組微信群中,總是有一大批過去的熟悉面孔,劇組同學們在日常交流時,仍習慣叫對方劇中的名字﹔劇組同學們仍不時來到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活動中心106——他們曾經日夜排練的地方,在“陝北公學”的土地上坐一坐,靜靜地為現實的學業、求職、成長課題思考答案:“因為這裡有一種拼搏成長的感覺”。

張濤在謝幕后仿佛大夢一場,“我真真切切就是徐學弋,所有的堅定信念、豪情壯志、少年心事,都已深深地拓印在我靈魂深處”。“我相信《陝北公學》給觀眾、給我都傳遞了一種信念、一條面向未來的‘線索’。”岳麗錙說。演出后,張嘯文坐在北京藝術中心戲劇場邊,看著“寶塔山”“窯洞教室”的布景一塊塊撤下,他感到陝北公學的故事在心中越發清晰,陝北公學的精神越發明確。“我認為,我從陝北公學裡體悟到了一種思想信念,哪怕未來離開校園后,不再主動想起,它依舊會在心底暗暗產生情感共鳴,指引我更好地生活。”張嘯文說。

一代人終會遠去,但總有人在陝公

演出后的第二天,岳麗錙收到了來自2024級新同學的一條信息:“師姐好,謝謝師兄師姐們的演出,我也想報名參與《陝北公學》,續寫陝公的故事”。她好像又看到了兩年前的自己。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校團委

(責編:李昉、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