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從甲骨文到智能雲——

以數智之筆繪中文發展新卷

本報記者 孫亞慧
2025年04月09日08: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今年2月,游客在河南安陽市中國文字博物館參觀。
  新華社發 麻翛然攝

  2024年12月,在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大學,孔子學院老師宋瑞榮(右)在教室與學生互動。
  新華社記者 劉方強攝

  近日,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央網信辦共同印發《關於加強數字中文建設 推進語言文字信息化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對加快推進以信息化促進語言文字事業高質量發展,以數字化賦能語言文字更好服務現代化建設等作出了全面部署。

  當敦煌藏經洞的千年文書在數字世界中蘇醒,甲骨文的刻痕以數據躍動永駐雲端……數字中文,正以代碼為筆、算法為墨,在虛實交織中聯結過去與未來。

  數智賦能語言文字高質量發展

  語言文字“日學而不察、日用而不覺”,廣泛存在於社會生產各個方面。

  如今,中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規模語言資源庫和中國語言資源知識圖譜,集成120多種語言和方言資源。今年,全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將首次實施,打造集數據採集、傳輸、存儲、加工一體的集成化調查平台,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和綜合國力分析提供大數據支撐。

  為加快推進語言文字信息化,《意見》提出,將數字中文建設作為服務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任務和全面推進語言文字信息化發展的突出重點,著力推進中文數字化與數據中文化,完善新型中文服務體系構建與語言文字治理體系。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劉培俊介紹,中國已發布100多項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化規范標准,為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在人工智能、數字產品和信息產業領域的應用創新奠定規范基礎。

  語言文字智慧化學習的廣泛開展,有力服務了教育改革創新。比如,高水平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全面實現從人工到智能的普通話測試方式轉變,制發電子証書9000多萬份。在廣東,已建成全國首個普通話水平測試智慧考場,考場首創“隨到隨考”測試模式,大幅提升了普通話測試效率。

  語言文明智能化傳播聯通世界,也有力服務了國際交流互鑒。通過數字賦能,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實現“活化”,建成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數據庫,面向國際傳播1200多條反映中華民族話語體系中最核心最本質的思想文化術語,並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多語種數字版權合作。

  “中國已建成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的全球中文學習平台,用戶超1600萬人,覆蓋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度合作建立聯盟,中文學習聯盟雲服務平台提供3萬門在線課程,與中外1600多家機構合作,推動實現中文人人、時時、處處可學可用、易學易用。”劉培俊說。

  建設新型國家語料庫

  今年,教育部啟動布局了新型國家語料庫的建設工作。《意見》明確,到2027年,初步建成國家關鍵語料庫和國家戰略語言資源信息庫。

  新型國家語料庫為什麼如此重要?又將在語言文字信息化工作中發揮何種作用?

  “當前以深度求索(DeepSeek)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在這個大背景下,國家提出這樣一個戰略部署,建設新型國家語料庫,凸顯了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要性。”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副司長王暉如是說。

  現階段,語言教育教學和研究領域存在多個語料庫,但很多語料庫還處於單一文本模式和領域應用階段。這些語料庫在建設的理念、技術和方法、規模,以及數據多樣性、時效性尤其是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大規模應用方面尚存在不足,難以滿足多元化、動態化尤其是智能化的語言數據需求。

  找准這一難點,王暉介紹,建設新型國家語料庫立足人工智能時代大背景,突破傳統語料庫單一文本模式和領域應用壁壘,以大模型訓練及性能評測、智能計算為核心,以新質態、多模態、多語言、大規模、全域性為突出特性,為通用領域和細分領域多場景應用及創新發展提供規范、可信、高質量的語言文化語料資源。

  “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規范引領,主要是加強制度的供給,研制語料庫建設規范,突出價值導向、應用導向、創新導向,統籌質量和安全,為語料庫建設提供基礎原則和方法指引。二是示范引導,成熟先上,開發建設‘中華文脈新型語料庫’‘中華大閱讀體系語料庫’,以這兩個示范庫建設整體打造出標杆,‘中華文脈新型語料庫’也可以簡單理解瞄准的是智慧教師,‘中華大閱讀體系語料庫’瞄准的是智慧學伴。”王暉說。

  數字中文推動產業升級

  20世紀80年代,北京大學王選團隊發明激光照排技術,並結合漢字編碼標准,突破了中文數字化的空間限制,讓承載中華文化的中文在全球互聯網空間獲得新生。那是一場從“鉛與火”到“光與電”的變革,而如今,大語言模型技術對大規模高質量語料提出前所未有的需求,賦予了數據中文化新的歷史內涵和使命任務。

  歷史階段不同,但機遇和挑戰相似。

  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湯幟認為,當前,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從以往解決漢字輸入輸出的基礎性問題,進階到當先釋放語言文字數據要素價值的全方位突破。

  《意見》提出,實施數字中文推動產業升級行動。支持語言文字信息技術新產品、新職業和新業態發展,鼓勵傳統語言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培育基於數字中文的新型語言產業。推動語言資源、語言翻譯、智能機器人、中文內容服務等軟硬件產品研發應用,支持圍繞語音、語料、語言應用生態形成產業聚集,鼓勵創建語言產業應用示范品牌。

  “新形勢下,語言文字將從實現‘靜態符號’向‘動態數字資產’,從‘信息載體’向‘生產要素’的轉型,要重點推動語料庫、數據標注與評價等標准的研制,支持文本生成與理解、語言翻譯、情感分析等各種任務。”湯幟表示,人工智能發展迅速,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創新應用正經歷從“UTF-8字符集”到“萬億參數大語言模型”的范式變革,語言文字未來將實現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形成“技術突破—場景落地—生態繁榮”的良性循環。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