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數字中文建設的關鍵是相關人才培養

2025年04月09日08:2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文化評析】數字中文建設的關鍵是相關人才培養

前不久,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央網信辦印發《關於加強數字中文建設 推進語言文字信息化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旨在促進數字中文建設,並以此為基礎提升語言文字服務數字教育、數字科技、數字文化、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建設的實際能力,推進語言文字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數字中文作為語言文字與信息技術結合的產物,是典型的復合性生產要素。既懂語言規律又精通智能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在實現語言技術與社會需求深度融合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當前我國語言智能產業發展迅速,成績斐然。同時也面臨“技術迭代快”與“應用落地慢”的結構性矛盾。大語言模型、多模態交互等技術的突破性進展,與中文數字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智能服務場景適配性弱形成鮮明對比。其根源在於傳統語言學人才缺乏計算思維,而信息技術人才又難以把握中國語言文字的本體特征和社會功能。隻有通過培養“語言+技術+領域”的復合型人才,才能有效打通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創新鏈條。

眾所周知,培養復合型人才需突破傳統學科壁壘。《意見》也提出支持高等學校語言學科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發展,加強“語言+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考慮到人工智能的學科特性,在培養中應注重實現語言科學、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乃至具體應用領域的有機貫通:既要深諳中國語言文字的音、形、義、邏輯等本體規律,又要掌握自然語言處理、語言資源構建等工程技能,還需理解語言在數字教育、文化傳承等場景中的功能特性。這就要求當前教育體系打破專業藩籬,在課程設置中建立“語言本體—數字建模—場景應用”的漸進培養鏈。

在實踐能力塑造層面,《意見》要求復合型人才培養依托產教深度融合的創新機制。目前比較成熟的融合方式是通過校企共建實驗室、實訓基地等形式,聯合開發數字中文服務產品、開展資源建設、組織社會服務等,以真實項目培養數字場景創新能力和語言意識。同時,數智時代更應高度重視安全、倫理教育,有針對性地在培養過程中貫穿智能治理的向善原則,使目標人才群體既能駕馭技術革新,又能守護中文數字生態的健康發展。

落實《意見》提出的建設目標,需要建立跨部門的人才協同機制。發布《意見》的三部委同樣也是人才培養機制的三大牽頭部門。教育部牽頭數字中文人才的具體實施方案,網信辦提供數據開放、算力支持等領域實踐場景,國家語委完善中文數字人才的規范體系。可借鑒國際上成熟的跨學科培養模式,設計宏觀、微觀相結合的數字中文人才培養計劃。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以中文學科為代表的語言學科面臨多方面沖擊。《意見》的發布和落實恰好也是促進學科轉型的契機,實現“文工”“文理”的雙向奔赴。

數字中文建設是語言文字事業現代化轉型的歷史機遇,不是幾年間一蹴而就的短期計劃,而應是一項長期任務。唯有穩健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和持續的培養行動,才能為實現“中文數字化”到“數字中文化”的質變夯實人才支撐,為全球數字治理貢獻東方智慧。

(作者:饒高琦,系北京語言大學中國語言文字規范標准研究中心、國際中文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