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悶在教室裡 現在跟著地圖走
——重慶永川多措並舉打造鮮活的思政課堂

“以前總悶在教室裡,現在跟著雲地圖走,思政課變得完全不一樣了!”日前,來到重慶永川規劃展覽館,永川上游小學學生強雨祺興奮地體驗著VR技術還原的永川城市變遷,“通過AR掃描展品,還能聽到文物背后的故事。”
現在,利用一張串聯起永川桂山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集成電路創業史陳列館等35個點位的“紅岩鑄魂”永川思政地圖,當地已有10萬名學生通過線上資源、9萬余人次來到線下場館,借助數字技術穿越時空,聆聽更為生動的思政課。
“數字賦能思政教育之外,我們還改善過去思政課的‘孤島’狀況,打通學校、家庭、社會資源協同育人。”永川區教委主任具榮海說。
針對大中小學思政教育存在的“學段斷層”“校際壁壘”“家校脫節”問題,永川構建“政—校—家—社”四方聯動機制,整合100余位專家、3000余名教師、1.1萬名志願者,建成包含330余節精品課程和200余個實踐案例的大思政教育資源庫。在“教聯體”框架下,當地婦聯、團委、關工委志願力量也紛紛入駐。
借此教育合力,老師愛講理論的思政課,變為了各行各業“活教材”現身說法。去年,永川6位區級領導、100余位鎮街部門領導干部、30余位社科專家走進校園,與同學們面對面交流。
“在同學們走進陳子庄故居和藝術陳列館,臨摹大師作品、了解家鄉文化的同時,我們又培養了100名小小講解員,激發他們自主學習和傳播的積極性。”子庄小學黨總支書記王偉表示,讓孩子們從“聽眾”變成“講師”,“以文化人”的實踐模式正助推思政教育發生著從知識灌輸到價值引領的可喜轉變。
重慶城市科技學院的同學們也忙著打磨一台思政情景劇——《“芯”征程》,該劇講述了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研制我國第一塊PMOS型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故事。學生們在沉浸式演出中加深了對科技報國時代擔當的感受和理解。結合這部情景劇,該校培育的上百名“思政主播”還挖掘了不少素材,制成微視頻上傳社交媒體平台,在動手實踐中讓思政知識潛移默化地入腦入心。
(記者 張國聖 黃漢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