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花在哪裡開,我就去哪裡”

——記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柏雲

2025年04月02日08:27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花在哪裡開,我就去哪裡”

經過連日春雨的滋潤,位於贛西北九嶺山脈西段的江西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河保護站,雲霧繚繞、山林蒼翠。

4月1日,科技日報記者跟隨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柏雲團隊,來到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蘭花谷。在幽靜的山谷中,隱藏著春蘭、寒蘭、建蘭等不少蘭花界的“大咖”。在一個轉彎處,一簇金黃色、蝦尾般的花躍入眼帘。“這就是200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極危物種——大黃花蝦脊蘭。”楊柏雲指著這簇花介紹,大黃花蝦脊蘭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2021年國家林草局統計發現,大黃花蝦脊蘭野外實際存量不足300株。

2015年,江西境內首次發現了野生大黃花蝦脊蘭的蹤跡。“它們到底還有多少株?我們不知道。我們既不知道它們的生存狀況如何,也不知道該如何保護。”隨后,楊柏雲連忙趕往井岡山將大黃花蝦脊蘭標本帶回實驗室,並成立了“知蘭而行”科研團隊,開始了大黃花蝦脊蘭的拯救工作。

然而,撒下萬粒蘭花種,萌芽的僅有兩三株。原來,大黃花蝦脊蘭的種子有胚率極低,再加上自然界為其有效傳粉的昆虫缺失,以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人類過度採挖等因素,導致其處境極危。“如何對大黃花蝦脊蘭進行繁殖?”楊柏雲苦苦思索著。

歷時5年,經過上千次重復試驗,楊柏雲和他的團隊終於攻克了大黃花蝦脊蘭的繁殖難題,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建立起國內首創的大黃花蝦脊蘭快速繁殖體系以及共生培養體系。

從大黃花蝦脊蘭在野外發現,到實驗室繁育,再到野外回歸,這是一個用科學手段保護瀕危植物的過程。在收獲的背后,如雨的汗水不可忽略。

“在將大黃花蝦脊蘭野外回歸時,我們被螞蟥咬、被蚊虫叮、被岩壁劃,車陷泥濘、路遇野豬、與毒蛇對視等都司空見慣。”團隊科研人員羅火林回憶道,“有一次,井岡山下的回歸點突然被野豬沖破護欄,回歸自然生境的小苗全部被踩爛。馬頭山的回歸點也曾有草食動物到此飽餐一頓,幾年的心血化為泡影。”

經過團隊的不懈努力,如今,大黃花蝦脊蘭的回歸點已達19個,總數2萬余株。回歸植株連續3年在野外開花,完成了其在自然界的自我更新,標志著這一物種的保育獲得了階段性成果。

傍晚,記者隨楊柏雲下山。在半山腰歇息時,楊柏雲駐足回望山上那一片片金黃的色彩,入了神。他說:“花開有時,錯過就是一年。所以,花在哪裡開,我就去哪裡。”

除了植物保育,楊柏雲不是在實驗室裡進行科研或帶學生,就是奔波在鄉村的田頭地角為農民傳授技術。他經常“一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每次回來腳上都沾滿泥巴”。

“我們計劃逐步擴大保育規模,力爭將大黃花蝦脊蘭成功引入長江流域各省份的適宜生長區域,並期待在政府各部門的支持下,實現10萬株大黃花蝦脊蘭回歸目標。”楊柏雲說,希望將這一保育項目打造成為中國植物保育的典范,讓大家更深入了解“生物多樣”之美。

多年來,他先后在南昌市、進賢縣、宜豐縣和井岡山市等市、縣建立了鐵皮石斛、金線蓮、龍牙百合、紅豆杉和山藥實驗種植基地,用高新技術為當地農戶帶來了經濟效益。不認識他的人說他就是農民,而認識他的總愛打趣地說:“他一半是科學家,一半是農民。”

“1986年7月,我光榮地成為了一名黨員,如今已有近40年的黨齡。”楊柏雲說,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黨員,要把服務農村、農業、農民融入日常生活。(記者 魏依晨)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