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跨越時空的詩意課堂

本報記者 趙曉霞
2025年03月31日08: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首都師范大學的來華留學生課堂上,學生在展示古詩學習成果。

  澳大利亞悉尼華夏文化學校艾麟老師(左二)在帶著學生上課。

  美國西雅圖同樂中文學校古詩教學課件。

  荷蘭丹華文化教育中心張璠老師繪制的教學圖。
  本文配圖均由受訪者提供

  “今天教的這首古詩跟季節有關,請你們邊看屏幕邊用耳朵聽一聽,這是什麼季節?”

  “是春天,因為我聽到了雨聲和鳥叫聲。”

  這是澳大利亞悉尼華夏文化學校一節中文課上,李軒老師和學生的對話。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

  如何讓這些從小生長在海外的八九歲的學生理解1300多年前詩人的感悟,並不容易。李軒從季節切入,配合視頻,讓學生跟著她“聽到”春天、感受春天,進一步理解詩歌所描述的景象。

  中國古詩詞教學是華夏文化學校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據校長張晉介紹,學校用的教材是中國暨南大學編寫的《中文》,從第三冊開始引入古詩學習,此后比重逐漸加大。老師們的古詩詞教學節奏除跟著課本之外,在學生啟蒙階段也會涉及,比如教學生背誦古詩詞。

  

  理解中國文化

  為什麼要將中國古詩詞教學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張晉認為,在小學階段,孩子們通過看古詩詞視頻,在音樂、畫面的加持之下可以感受中文之美﹔也可以將古詩詞編成舞蹈,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到高年級,可以將中國古詩詞和莎士比亞等著名詩人的詩進行比較,助力跨文化理解。

  作為一線老師,李軒認為,古詩詞教學在華文教學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她看來,中國古詩詞的韻律很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低年級學生背誦、表演,有助於其提升學習中文的興趣。對高年級學生來說,中文水平已達到一定程度,通過背誦、理解古詩詞,可以更好地掌握中文詞匯和修辭手法,進而提升中文寫作、口語表達能力。“古詩詞還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通過對其的解析,學生可以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而且,很多古詩詞在意境上跨越了文化差異,可以幫助非華裔學生在情感上與中國文化產生共鳴。”李軒說。

  荷蘭丹華文化教育中心校長李佩燕從事中文教學數十年,尤愛中國古詩詞的教學,“不僅因為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瑰寶,還因為其是語言、情感以及思想交流的載體,是文化的傳承”。

  同在丹華文化教育中心執教的顏風琳老師至今難忘2023年學生回國參加夏令營的一幕,“全體營員乘坐大巴穿山而過往目的地去,沿途美景讓營員許萱婧情不自禁地朗誦起宋代文學家蘇軾的《題西林壁》,學生的感受和詩詞產生的鏈接正是我們所期待的教學回饋,作為老師,當時的感覺是心頭一震”。

  美國西雅圖同樂中文學校校長李碧濤用“多重價值”來描述中國古詩詞在華文教學中的作用——古詩詞的節奏和韻律有助於提升學生的中文發音和語感,同時可以讓學生感受詩詞的藝術美,具體包括韻律美、語言美、意境美﹔學習古詩詞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力以及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也可以傳承其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學習“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孩子們會常懷感恩之心。“總之,華裔學生學習古詩詞,可以尋文化之根,非華裔學生學習古詩詞則可以打開一扇了解中國文化的窗。”

  種愷驊是同樂中文學校的一名學生,今年10歲的他不僅喜歡中國古詩詞,還喜歡寫詩,已出版詩集《小游子 詩友情》。“更難得的是,他還面向5歲以上的小朋友做‘詩詞分享會’,比如會以風、雨、雲、友誼等作為主題,串起各種詩詞,已經堅持多年。”李碧濤說。

  和華文學校的教學不同,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李俊紅的教學對象是讀大學的外國學生。“目前,學校面向本科四年級的來華留學生開設了一門古詩文選讀選修課,用的是首師大自編教材《古詩文選讀·風俗篇》,以古詩文為載體,結合重點中文字詞的學習,介紹一些中國的獨特民俗文化,尤其是節日風俗,這也是考慮到古詩文韻律獨特,便於朗讀和記誦等特點。從教學目標來說,既可以由古及今,解釋一些成語、俗語的來源,還提供了一個跨文化交流的渠道,讓學生通過中國古詩詞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國的民俗風情,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等,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在中國的學習生活,也助力搭建中外文化溝通橋梁。”李俊紅說。

  挑戰來自哪裡

  中國古詩詞教學在國際中文教學中的正向作用毋庸置疑,但無論是面向華裔學生還是非華裔的中文學習者,古詩詞是教學難點是不少教學者的共識。

  李軒總結了古詩詞教學面臨的4個挑戰:從內容方面來說,古詩詞語言簡練,表達方式和現代漢語有一定差異,不易理解﹔從文化背景來說,古詩詞中蘊含著中國文化和歷史,對在海外成長起來的學生來說,讀懂有一定難度﹔從學習興趣來說,對於低齡段的學生,如何保持興趣是一道難題﹔從教學資源來說,教師們多需要自己准備相關教學素材,專門教材相對缺少。

  出生在英國的小婭今年10歲,從小父母就很重視她的中文學習。在她6歲時,能背誦30多首中國古詩詞。有一年中秋節,小婭的母親李美(化名)帶著她讀《靜夜思》。小婭問:“為什麼低頭才能思故鄉呀?”“我當時從抬頭望月和低頭思鄉的對比講起,明顯感到她還是似懂非懂。這幾年她的中文水平逐漸提升,理解古詩詞有明顯進步。所以,理解古詩詞還是需要一定的中文積累。”李美說。

  學生的文化背景和中文水平是一線教師提到的關系到古詩詞教學效果的兩個重要因素。

  在丹華文化教育中心教高中班的宋雅真表示,在開展中國古詩詞教學時,需要結合年代背景、文化意境、韻律、修辭手法等展開,這是一個教學難點﹔教初中班的張璠也提到,古詩詞語言高度凝練,意境深遠,富有節奏和韻律美,想要完全理解需要具備足夠的語言能力和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識,相對來說,這是在海外長大的學生們的一個短板。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教師孟德宏教過很多來華留學生。在他看來,中國古詩詞是很凝練的,一些單音詞之間的拼合關系也並不固定,這給不少來華留學生加大了理解的難度。“以宋代詞人宋祁的《玉樓春·春景》為例,‘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歷來被人們交口稱贊。其中‘鬧’這個字把紅杏擬人化了。也許留學生們能背誦此詩,但如果不理解這個‘鬧’字背后所蘊含的豐富語義信息,體會不到詩詞所蘊含的意境,就不能體會詩詞蘊含的美感。”孟德宏說。

  在同濟大學教中文多年的林希教的多是來自德國的中文初級班學生。她的經驗是學生情況不同,教學難點不同,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古詩詞開展教學。“以《憫農》這首詩為例,其中的‘午、土、苦’都是第三聲,對德國學生來說較難發音,也缺乏類似生活體驗,教學效果就不會太好。因此,選擇很重要。”

  在採訪中,幾位老師均提到,學生學習古詩詞,如果沒有相應文化背景,確實不易。但他們也強調,現在科技發展迅速,音頻、視頻等資源都可以助力教學。

  各顯神通教學有法

  古詩詞要教,但怎麼教?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各位一線中文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中文水平、文化背景等,因材施教,探索出各種教學方法。

  在同樂中文學校的教學體系中,古詩詞教學在各年級佔比不同。幼兒班有“中文文化與詩詞”課程,佔教學比重約50%。從一年級到八年級,古詩詞教學佔教學比重約10%。

  據李碧濤介紹,同樂的古詩詞教學採用“循環深入、螺旋式上升”的方法,同時強調靈活變化——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和語言能力的不同,教學方法不同。“在幼兒班階段,老師們會讓孩子們多聽、多讀或跟唱,不強調背誦。這個階段所學的詩詞都會配上大圖,通過畫面展示讓孩子們理解詩意之美。隨著學生年齡增長,老師們會對古詩詞逐字逐句進行講解,並加入詩詞創作背景介紹。”

  對古詩詞教學來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至關重要,教師們由此出發,積極嘗試。

  華夏文化學校的艾麟老師在教授中國樂府詩《木蘭辭》時,先播放《花木蘭》電影片段,同時講解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梗概,接著配合童聲朗誦和與之相對應的英文歌曲,分段講解這首詩背后的故事,在學期末時再將其編成手勢舞……循序漸進帶著學生思考。事實証明,孩子們對《木蘭辭》的喜愛程度和掌握速度大大超出預期。

  丹華文化教育中心的張玲老師在講解古詩詞時,積極借助科技手段輔助教學,讓教學資源和方法變得多元化,比如使用豆包生成圖片,也用DeepSeek,以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相比華裔青少年,面向來華留學生的中國古詩詞教學有何獨特之處?

  李俊紅表示,在教學過程中,會為剛接觸古詩詞的學生選擇與生活關系比較密切的內容,比如節日詩詞。同時,會盡量選擇能夠古今結合的,比如對比古詩詞裡奔月的“嫦娥”與帶回月壤樣品的“嫦娥”。“通過對比學習,學生可能會覺得學了古詩詞能更好地理解當代中國。”

  “目前來看,在教學中,學生的年齡因素、國別或地域因素以及個人興趣會影響其對古詩詞的理解,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學生特點開展教學。我們曾為意大利中學生和印度尼西亞華裔中學生上過詩詞體驗課,不僅考慮其年齡特點,還讓學生動手實踐。比如,學習王安石的《元日》,就會結合活字印刷,讓學生體驗印制《元日》這首詩。或者,學生也可以選擇完成一幅相關硬筆書法作品。”李俊紅說。

  《靜夜思》是林希教得最多也是最受德國留學生歡迎的一首古詩。“選用這首詩,一是因為其朗朗上口,適合初學者練習漢語的4個聲調,區分聲母和韻母,一是這首詩的主題是思鄉,能引起遠離故鄉的來華留學生的共鳴。而且,這首詩已被德國漢學家譯成德文,激發了學生對中德兩國之間文化交流的興趣。”林希說。

  “當我展示這首詩的德文版本時,學生們活躍起來。不少同學不知道這首唐詩很早就已被譯成德文,他們希望有機會將德文詩譯成中文。這其實也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林希說。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