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守護老根 催生新枝(教育名家筆談)

——復旦大學改革的邏輯

金力
2025年03月31日08: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復旦大學校園一處景觀。
  李 玲攝

  作者金力肖像畫。
  張武昌繪

  復旦大學校園春光。
  陸 曄攝

  充分醞釀  接續改革

  日前,復旦大學發布系統化改革方案,這是全校上下歷時兩年、經過三輪充分“醞釀”的成果,也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復旦大學推出的第三輪重大改革舉措,可以稱之為復旦大學新世紀改革3.0版。

  作為中國頂尖的綜合性、研究型高等學府,百年復旦擁有卓越的學術實力、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強大的國際影響力,享譽海內外。面對時代與科技的挑戰,復旦大學沒有故步自封,一直求新謀變,進入新世紀以來,已經進行了兩輪重大的改革。

  以2005年百周年校慶為契機,復旦大學推出新世紀改革1.0版方案,核心是全面推進通識教育,大力拓展師生視野,致力於培養更具批判性思維的時代新人。

  2016年,復旦大學在上述改革舉措基礎上,開始實施新世紀改革2.0版方案,聚焦“2+X”本科培養體系建設,重點是突破原有學科的框架,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

  革故鼎新  勇擔使命

  我們推出新世紀改革3.0版方案是出於“時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中央確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奮斗目標。我們現在距離實現這個目標隻有約10年。責任如磐、使命在肩,我們深刻認識到,隻有銳意改革,以隻爭朝夕、風雨兼程的拼搏精神,才能為實現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作出更多更大貢獻。

  我們推出新世紀改革3.0版方案是響應黨和國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必然邏輯。通過審視前兩輪改革成效,我們深入反思辦學中仍然存在的弊端。比如,雖然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但是在實踐中仍存在為照顧教師工作量“因人設課”,而不是“因課聘人”的情況。這些弊端是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創新型大學的嚴重制約因素,必須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切實改變。

  我們推出新世紀改革3.0版方案是更好適應變化、迎接挑戰的必然選擇。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在人們面前展開。新一輪科技革命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正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引起世界科技創新、學術創新的范式發生巨變。中國的大學必須適應上述變化、順應趨勢,切實改變以往“攤大餅”“拼指標”的老路,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增強持續創新的動力能力,構建自主自強的辦學格局,實現提質增效的內涵發展,才能更好完成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歷史性任務。

  聚焦重點  協同推進

  2025年是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學校的關鍵詞是“改革·破局”。今年的工作,要從25年超長周期、10年長周期、3年短周期去看待和部署。

  所謂25年超長周期,復旦大學站在第三個甲子起點上,要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在本世紀中葉躋身世界頂尖行列。所謂10年長周期,復旦大學決心積十年之功,構建自主自強的辦學格局,實現提質增效的內涵發展,增強持續創新的動力能力,讓復旦學生擁有持續創新的動能和韌性,成長為各行各業領軍人才。所謂3年短周期,復旦大學將按照“一年破局、三年成型、五年成勢”改革路徑,使改革在3年內成型,今年是復旦大學本輪改革重大舉措的開局之年,我們要全力開好局、起好步。

  復旦大學的改革是系統性工程,內容包括教育教學、人事制度、新工科、創新成果轉化、校園更新等,而教育教學體系改革是重中之重,課程改革則是教育教學體系改革的核心和難點所在。為此,我們重新審視每個專業、每門課程,壓縮課程數量,消減重復內容並做好每堂課之間的有機銜接等。對上述改革,復旦大學已進行了兩年三輪大討論,獲得了廣大教師員工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凝聚了全校的改革共識。

  四輪驅動  促進轉型

  回顧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復旦大學曾迎來兩次辦學格局和學科拓展的大發展機遇:一是於1952年進行的院系調整,復旦大學由此成為文理兼備的綜合性大學﹔二是於2000年與上海醫科大學強強聯合,形成文理醫三足鼎立格局,復旦大學由此完成了向高水平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躍遷。

  當前,以新工科崛起與融合創新為標志,復旦大學迎來第三次大發展機遇:形成文理醫工“四輪驅動”格局,加速向創新型大學轉型。2024年,復旦大學確定了“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強、醫科做新、交叉做活”的學科專業調整方針,大力促進各學科板塊找准自己的高質量發展路徑,為建設創新型大學發揮支撐作用。

  新工科是直接孕育培植新質生產力的交叉學科,不是一般意義的工程技術。在發展新工科方面,復旦大學與傳統工科強校相比,雖然存在“短板”,但是也有后發的比較優勢。我們的基礎學科實力雄厚,可以更好支撐新工科構建和形成“從0到10”的系統創新能力,轉化為高技術核心競爭力。傳統工科面臨向新工科轉型發展的問題,我們沒有傳統工科院校在這方面的歷史包袱,面對相關學科和專業上關、停、並、轉、減的壓力和挑戰更小。此外,復旦大學一直以來致力於營造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形成了崇尚創新的文化傳統和生態環境,為“新工科”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科是復旦大學的旗幟和傳統優勢,是核心競爭力之一,是“老根”,不能也不會動搖。在系統化改革方案中,文科作為我們的優勢學科、高峰學科,不僅不會被縮減,而且將得到進一步加強,進一步轉型升級為“新文科”,即直接解決中國式現代化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交叉學科,讓“老根”更加枝繁葉茂。

  復旦人要“思考大問題、構建大視野、砥礪大情懷”。我們堅信,所有復旦人,無論文理醫工,都要兼具人文情懷與科學精神,都要有追求卓越的靈魂。每名復旦人包括理工醫科學生,都要有人文情懷﹔每一名復旦學生特別是文科同學,都要有科學精神。實際上,復旦大學的學生向來擁有“自由而無用的靈魂”,透著一種“鬆弛感”。這與我們“卓越而有趣”的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相輔相成,兩者都是復旦大學創新沃土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實踐中,我們高度重視人文社科的發展。面向2025年本科新生,人文社科背景的培養項目容量約佔復旦大學本科該級的30%,並且項目的內涵和模式實現了轉型升級。在適度調整傳統文科的招生數的同時,我們大幅增加了“新文科”培養項目和名額投放,使文科與理工醫學科交叉的雙學士學位規模佔2025級招生人數的12.4%。可以說,“新文科”佔了復旦大學交叉門類的“半壁江山”。我們通過文理交叉、文工結合、文醫融通,不斷催生新的學科增長點,把復旦大學文科的品牌進一步擦亮、優勢進一步鞏固。

  打破壁壘  實現融通

  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我們致力於培養“干細胞式”人才。顧名思義,這類人才像人體干細胞一樣極富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保持強大的自我更新和破界創新能力。為了更好促進學以致用,我們將把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從“專業”變為“項目”,學生可以按興趣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人才培養項目,瞄准將來要進入的領域和要解決的問題,構建知識結構,把探究興趣、發展方向、國家和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融通”是復旦大學新世紀改革3.0版的核心關鍵詞之一。我們著力推進多元融通、本研融通、招培用融通和產學研融通,以此推動教育教學全面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激發教師的創新活力,推動復旦大學向創新型大學轉型,造就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的拔尖創新人才。

  在多元融通方面,我們打通專業壁壘,採用“2+X+Y”模式,搭建學生培養的“立交橋”,賦予他們自主個性化發展的權利和能力:“2”是通識課程和專業教育,“X”是多元發展路徑,“Y”是融合創新能力。

  在本研融通方面,我們打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推行全校一套課程體系,同一門課標注1—8級難度,杜絕本科與碩博課程的重復現象,實現本科與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銜接和融合。在實踐中,我們探索形成了實現本研融通的多種模式:基礎學科學術導向的本博類培養項目﹔專業導向的本—專碩—專博類培養項目﹔交叉融合的本碩博類項目,如本科雙學位項目、學科博士+AI碩士項目等﹔前三類項目之間轉換的“立交橋”模式。

  在招培用融通方面,我們將招生、培養、就業這三者緊密結合,確保教育內容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比如,在制定2024年本科生招生計劃時,復旦大學適度降低了文科生招生數量,這是我們適應高考文科生源減少,某些曾經熱門文科專業遇冷、社會需求減少而主動進行的調整。

  在產學研融通方面,我們大力促進產業、教學和科研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學校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水平,致力於打通“從0到10”的創新鏈,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對復旦大學更具顛覆性、創新性的成果進行市場成熟度賦能,提升創新科技成果的市場認可度、轉化價值和可落地性。今年3月,復旦大學宣布一次性成立集成電路與微納電子、計算與智能、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未來信息等6個創新學院。通過成立這些創新學院,復旦大學將加速打造“新工科”的進程,也將進一步打通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場景,更好推動產學研高效融通。

  改革人事  筑牢基座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是復旦大學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的重要核心內容。人事制度和人才評價體系改革被視為高校改革的基座,對於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優化教師隊伍並激發積極性和創造性,對於提高大學管理水平、完善治理結構等具有重大意義。

  在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復旦大學從今年開始將調整教師“雙一流”績效分配比例,把教學和科研之間的1︰1,調整為2︰1,同時,推進“准聘—長聘制”評價考核改革並使其與教育教學改革緊密耦合,協同發力。

  “准聘—長聘制”背后有兩個基本邏輯:一是校方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經過一段時間考察后,把優秀的人才留下來,在追求質量的同時控制好數量﹔二是為優秀人才的職業發展提供穩定保障,讓其安心研究更深、更好、更難的學術問題。

  推進“准聘—長聘制”評價考核改革,必須解決長聘后的“躺平”問題,構建更好培育和激勵優秀人才成長的機制。鑒於此,我們確定復旦大學深化“准聘—長聘制”評價考核改革的方針:一是選優,把最優秀的人才留下來,實現師資隊伍水平和質量的“奮力一跳”﹔二是育優,促進年輕師資更好更快成長﹔三是提質,引導教師群體安心做更高水平科研、培養更高質量人才﹔四是增效,讓進入長聘的優秀人才繼續追求卓越,拒絕“躺平”﹔五是賦能,把促進自由探索與有組織科研結合起來,避免過多關注教師個人業績而忽略有組織科研,對其支撐不足。

  從狹義看,復旦大學推進“准聘—長聘制”評價考核改革是充分發揮人事工作的基座功能。相關制度設計包括三個基本部分:一是按教研、研究和教學三個系列,實施教師分類管理﹔二是按助理教授、准聘副教授、長聘副教授、長聘教授、特聘教授、首席教授,構建准聘—長聘教職體系﹔三是以年薪制為核心,推進薪酬體系改革。

  從廣義看,復旦大學深化“准聘—長聘制”人事改革是為實施“大人才”戰略構建制度性基座,致力於在以下諸方面取得成效。

  一是與戰略性人才引育緊密結合。長聘體系的核心不是“非升即走”,而是選拔最具內驅動力和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既要給予長期的職業安全感,讓優秀教師潛心教學、立德樹人、自由探索,從事長周期、原創性研究﹔又要給予持續的激勵,助推教師隊伍不斷挑戰自我、追求卓越。

  二是進一步突出教書育人導向。堅持以長聘制改革賦能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改革之間的耦合互動。在聘任合同中明確教學、科研、公共服務工作量,完善對於課時量不達標教師的處理機制﹔優化“雙一流”績效中的育人和科研績效配比,強化師德和教育教學要求,多元計算育人貢獻度。

  三是建立兼顧學科特點的晉升評價體系。以同行評議、對標評價作為晉升的主要依據。不同學科的評價標准可以有所側重,如文科注重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理科注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基礎性研究成果等,新工科注重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導向,醫科注重醫教研深度融合。

  四是為卓越創新生態提供有力支撐。加強深化“准聘—長聘制”改革與基礎研究支持體系建設、有組織科研、科技創新組織機制改革、成果轉移轉化激勵制度優化的銜接耦合。

  “准聘—長聘制”不是復旦大學“少數人的游戲”,而是全體教師職業發展的主渠道,將對每名教師的職業生涯產生重大而深刻影響。需要指出的是,在推進“准聘—長聘制”評價考核改革過程中,學校層面將充分尊重各學科自主權和特殊性,做好整體設計和政策托底,把主體責任、主導權力等交給院系層面,由各院系在內部充分溝通和研討基礎上,形成廣泛共識並制定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依照程序和規定扎實推進。

  (本文作者為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由本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李泓冰、姜泓冰根據口述整理)

  

  中國教育學會與本報合作推出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