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上海交通大學:

以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李厚銳
2025年03月27日09:53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能。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聚焦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探索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提升科技支撐力,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煥發新質生產力,跑好科技創新策源的“最先一公裡”

作為以理工醫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在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有著獨特優勢。近年來,學校著力打造“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貫通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孵化出一批“0到1”的“硬科技”企業,致力打造世界級科創灣區,逐步發展成為上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極。

在科技成果轉化的領域,“大零號灣”區域勇於率先嘗試,積極承擔多項成果轉化試點任務。經過兩年的試驗,該區域已經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可復制且值得推廣的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和模式,為全國范圍內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經驗參考。

此外,上海交通大學建設了“一公裡孵化器”,推動設立了10億元規模的上海交大-大零號灣科技創新基金,圍繞海洋裝備、芯片、機器人、新能源等前沿領域和未來技術方向,積極探索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高能級溢出的創新策源模式。

創新模式與體系,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

科技成果轉化是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環節,也是衡量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准。上海交通大學始終致力於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為教育強國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首先,建立高效科技成果轉化管理體系。成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導小組,完善工作運行機制,確保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高效推進。多個技術轉移機構協同工作,共同構建了內外結合、分工協作、組織有序的技術轉移機構管理和服務體系。

其次,注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服務和支持。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專員團隊,提供“一對一”的成果轉化方案定制服務,給予科研工作者全方位、全過程的協助和支持。同時,依托“一門式”系統,持續簡化辦事流程,優化管理模式,提高轉化效率,確保賦權成果的國資控制、財務規范以及操作的高效便捷。

此外,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創新。通過推出“完成人實施”等創業新模式,完善貫通“最后一公裡”的政策支持體系,進一步破除科技成果轉化制度束縛,積極引導科研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更加緊密結合,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讓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生金”,為支撐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創造更大的價值。

深化產學研融合,貫通科技創新生態鏈的“最近一公裡”

上海交大致力打造體系化研究的“集中區”、原始創新探索的“自由區”、產學研用開放合作的“融合區”的“三區”科學研究。起步於“三區”科研創新,再以科技賦權改革支持科研工作者創業,以學校基金助力創業成果融資,貫通“從0到1再到100”的科技創新生態鏈。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與企業攜手合作,打破邊界,構建起目標統一、人員互通、任務共擔、成果共享的合作機制。除了需要連接起從“0到1”到“1到100”的創新鏈條,高校還應加深與創業企業的合作,發揮“雙主體”效應,共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同時,高校要主動加強與區域經濟社會以及行業、產業需求的對接,通過共同建立校企聯合研發平台、創立產學研前沿探索基金等措施,探索“企業出題、高校答題”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聚焦重點行業和新興產業升級發展中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助力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

此外,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高校應緊密結合產業升級的實際場景與需求,充分發揮科學研究領域的創新優勢與多學科交叉融合特色,構建高校與行業領軍企業協同培養人才的新范式,引導學生參與實際科研問題解決,培育“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的拔尖創新人才。

(作者:李厚銳,系上海交通大學黨政辦副主任、研究員 )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