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提高鄉村教育質量 夯實鄉村振興之基

2025年02月02日08:1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提高鄉村教育質量 夯實鄉村振興之基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既能提高鄉村勞動力素養,阻斷導致貧困的不利因素持續傳遞﹔也能為鄉村經濟、文化、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儲備和保障,為鄉村建設發展培養一批有技術、愛鄉村、懂三農的“生力軍”﹔還能推動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高鄉村人口綜合素質,將鄉村“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

鄉村教育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鄉村教育發展始終被擺在我國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人民群眾高度關心的教育問題,國家通過政策傾斜、經費補助等方式不斷夯實鄉村教育發展基礎,為加快建成教育強國賦能增效。

鄉村教育數字化水平不斷提高。隨著數字技術的持續升級與不斷應用,以數字化轉型驅動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成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數據顯示,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100%,99.9%的學校出口帶寬超過100兆,超四分之三的學校實現無線網絡覆蓋,99.5%的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城鄉數字校園建設差距逐步縮小﹔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累計注冊用戶達1億人,頁面瀏覽量近360億次,有效助推了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鄉村教師隊伍素質穩步提升。教師是教育發展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力量。近年來持續開展的“國培計劃”累計培訓校長、教師2187萬人次,顯著提升了鄉村學校治理水平和教師能力素質。依托“特崗計劃”為中西部地區3萬多所鄉村學校補充115萬名教師,“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為832個脫貧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中小學校每年定向培養約1萬名師范生,促進了鄉村教師數量提升與質量強化。連續五年開展“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共獎勵鄉村教師1807名,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已覆蓋中西部22個省份725個縣,受益教師約130萬人,人均月補助金額約400元。這些切實舉措,有力推動著優秀師資“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成效顯著。在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尤為關鍵。近年來,政府和教育部門依托“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幫扶中西部地區薄弱師范院校建設,提高教學水平﹔通過“三區”人才計劃教師專項、國家銀齡教師行動計劃等累計派出24.3萬名教師前往中西部地區和鄉村學校支教,通過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選派2392名校長和骨干教師幫扶西部160個縣建設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有力推進了區域、城鄉教育資源互補。

推進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

鄉村教育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石、建成教育強國的關鍵環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支撐。結合新時代國家戰略要求和社會需求,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還需統籌謀劃,採取更有效策略推進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

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要基於定點幫扶盤活教育教學資源。各級教育部門應不斷完善教育領域定點幫扶機制,激發全國師范類院校服務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繼續開展鄉村教師校長交流輪崗,依托定點幫扶機制擴大特崗計劃、國培計劃、公費師范生培養等工程,鼓勵高校優質師資在定點幫扶平台流動起來,把鄉村教育需求、高校人才培養、教育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統籌建設。要均衡布局義務教育資源。健全縣域城鄉教育一體化治理體系,以縣鄉村三級協同的教育體系持續補齊鄉村教育短板,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群體差距。要完善鄉村教育監測體系,逐步擴大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抽樣范圍,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修訂完善現有監測指標體系,把更多脫貧地區納入監測體系,部分重點地區實現監測全覆蓋。要加大控輟保學監測力度,持續實施“一縣一策”防失學輟學,重新劃定輟學相對高發區域,在輟學相對高發區域按“一縣一策”制定防失學輟學工作方案、預案,將控輟保學工作納入輟學相對高發區域教育工作績效考核。

夯實鄉村教育發展基點,鞏固教育改革發展成效。要進一步提升鄉村地區教學條件。要詳細排查教學條件改造后的實踐運行情況,對教學條件過度改造造成的資源閑置問題,應跨行政區重新規劃學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對教學條件倉促改造導致的資源難用問題,應納入縣域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規劃,鞏固基層教育高質量發展基礎。針對教學條件改造資金短缺問題,地方政府應用好多方資金,以中心鄉鎮為核心,加大鄉村教育基礎設施財政投入。要加快鄉村教育數字化建設。堅持以應用為導向走集成化道路,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開發適合鄉村教育實際發展的數字教育資源庫,提供更多可選基礎性課程教學資源,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補齊鄉村基礎課程教育短板。要加強鄉村學校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網絡覆蓋范圍,創造良好的網絡教學環境,充分利用互聯網和遠程教育平台開展數字化教學,打破優質教育資源的地域限制。要推進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堅持以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為方向,結合地方政府政策、社會區域結構健全鄉村職業教育體系,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吸引力。要以培育新農人為目標,圍繞鄉村產業、鄉村技能資本、鄉村治理等領域構建鄉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優先在鄉村職業教育中設置職業本科試點。

強化教師隊伍培養培訓,造就高水平鄉村教師隊伍。要持續提升鄉村教師專業素質能力。探索建立定向就業師范生的學歷提升階梯體系和綜合性評價機制,為綜合表現優異的師范生提供在職攻讀教育專業碩士、博士學位的機會,以進修深造方式更新鄉村教師教育理念、教學知識體系。要擴大“優師計劃”招生規模,推動更多熟悉本土語言文化、了解教學情況及學生特點的本縣生源師范生參與計劃並返鄉任教,為鄉村地區培育和輸送更多優秀教師。要開展多種形式培訓,提升鄉村教師的專業能力、教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要多措並舉強化鄉村教師待遇保障。優化全國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對鄉村進行區分,適當擴大政策覆蓋范圍,防止鄉村之間補助政策差異過大而出現“懸崖效應”。整合縣鄉村三級在教師選、育、用、留方面的政策體系,以縣為主體統籌轄區內鄉村教師發展工作,打通縣聘鄉用、跨行政區調配教師資源等機制。要深化鄉村教師評價制度改革,探索適合鄉村教師發展的評價體制機制,提高縣域在提職、晉級、待遇保障、培訓等方面的自主探索力度和政策創新實踐自主性,解決因制度因素導致的鄉村教師“留不住”問題。

(作者:章文光,系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農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