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重慶交通大學:“學術三餐”滋養青年人才成長

2025年01月27日08:5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重慶交通大學:“學術三餐”滋養青年人才成長

“在喀斯特溶洞復雜環境中,信號遮擋嚴重,怎樣確保無線信號可靠傳輸並實現可信定位?”“海上航行的貨輪載重大、慣性強,貨輪間是否具備安全協同控制的可行性?”……

在重慶交通大學一場主題為“未來交通科技融合”的學術午餐交流會上,信息學院青年教師張振源圍繞智能網聯汽車管控介紹相關研究成果后,來自不同學院的負責人先后拋出多個問題,引發了教師們的深入思考。

“說實話,這些實際場景的典型問題對於信息學科出身的我而言,從來都沒有接觸過,但它們又實實在在屬於信息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張振源認為,學術午餐交流會讓他真切地感受到學科融合的魅力。

“學術餐會著眼科技前沿、面向未來,為青年教師搭建一個面對面交流碰撞的平台,推動學校圍繞國家重點工程成立了多個工作專班,對學校的綜合改革和重點突破影響深遠。”重慶交通大學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任海濤說,隨著學術早餐會、午餐會和晚餐會的相繼開展,學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術三餐會”。

重慶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宮輝表示,“學術三餐會”既能聚焦學術、科技最前沿,破除科研的“信息繭房”,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又能夠幫助青年學者深耕專業領域,注重點面結合,以全局性思維立足當下、謀劃長遠,推動青年學者在科技研發、教育教學等領域打開思路、拓寬視野,助力人才成長發展步入“快車道”。

先后參加過學術早餐會和學術午餐會的青年教師楊俊,已經成長為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交流會上,有老師提出在鋼管混凝土結構中,混凝土脫空可能會對結構造成先天缺陷,這為我的科研帶來了啟發。針對這一問題,我開展了混凝土流動性相關試驗,隨著混凝土自密實性的提高,這個缺陷也得到了改善。”楊俊說。

實際上,每次學術餐會,楊俊都受到很多啟發。他還將學術餐會的方式引入實驗室青年科研群體中,開展“學術晚點心”活動,邀請瑞士、加拿大等地青年學者做學術分享,每次都有100多人線上線下參會討論。

“學術餐會仿佛就是一個催化劑,擴展全校師生教學科研管理交流的形式。”任海濤說。

學校人文社科中心組織的“交叉視界下的多元對話”晚餐會,每次聚焦2至3個學科,專家對申報教師的選題及研究內容,進行把脈問診和答疑解惑,有效校准了老師們的選題方向,明確了優化改進的思路,提升了教師申報項目和做好后續研究的信心。

在一場學術午餐會上,藝術設計學院青年教師何順平和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青年教師雷怡,圍繞“AIGC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作主題報告,還意外地吸引了許多同學參與,大家的熱烈討論,幫助她倆解開了在課堂教學中的幾個困惑。

河海學院青年教師張世欣從事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研究,在一次學術餐會上,他與研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老師李偉凱共同作報告。

“李老師的研究報告打開了我的研究思路,讓我找到兩個學科多個交叉融合的精准落腳點。”張世欣說,未來可嘗試採用機器智能方法進行絮凝劑最優分子結構的模擬。尤其是構建新型蛋白基絮凝劑靶點時,往往需要大量實驗,代價昂貴,李老師提出了構建基於域泛化的蛋白分子組學模型,有效提升模型對絮凝劑靶點預測的泛化性,這是一種有效的預測手段。

“人事處以圖文與案例相結合的方式,為我畫的數智畫像,讓我能清晰看到自己未來的成長空間和最優發展路徑。”張世欣說,通過學校領導和專家的點醒,自己學會重新審視科研人生,不斷提升學術品位。

“‘學術三餐’積極引導和幫助教師擔重任、挑大梁,做有組織的教學、有組織的科研,在全校營造出人人爭創一流的學術氛圍,加快推動了青年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宮輝說。

(記者 張國聖 李 宏)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