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課,“走新”又“走心”
——雲南省積極推動思政教育改革創新的探索實踐
昆明理工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石夢媛給學生上微思政課。資料圖片
昆明理工大學現代農業工程學院開展“秋分·行走的大思政課”。宋大雙攝/光明圖片
大理大學大理蒼洱“石榴籽”宣講團師生赴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開展活動。馬明月攝/光明圖片
“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杰……”冬日暖陽裡,雲南昆明的西南聯大舊址,曾經的校舍靜默不語,革命烈士的衣冠塚、紀念碑沉寂無言,來此參加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雲南工程職業學院師生,將他們的深切緬懷和崇高敬意,化作西南聯大校歌《滿江紅》的高聲合唱。
“隻要我還走得動,我就要去巡邊,還要擦界碑、涂紅漆!”雲南省紅河州金平縣隔界村緊挨著邊境線。紅河州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代表面前,護碑、巡邊十幾年的村支書普玉忠話語鏗鏘!在這場行走國門的思政課集體備課會上,普玉忠守邊固邊興邊的生動經歷,為各思政課老師的課堂備課加了油、充了電。
“幸福花開石榴紅,籽籽同心育新人。”清晨,昆明理工大學附屬小學門前人流不息,校長石夢媛和學校的吉祥物“榴小幸”“榴小福”一起,張開懷抱迎接著孩子們的到來,“人生如字,要帶孩子們寫好民族團結進步的每一筆,我們把象征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吉祥物放在門口,就是要給每一位學生種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顆種子。”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考察調研時強調,教育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正確辦學方向,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五年來,雲南省牢記殷殷囑托,各地各部門各學校積極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廣大青少年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和行動更加自覺。日前,光明日報調研組一行深入雲南各地大中小學,探尋雲嶺大地思政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經驗,看雲南各地如何不斷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感染力,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讓思政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金課”。
知與行合一:思政課“看得見”“聽得進”
一節思政課怎麼才能真正打動學生?
“‘行走的思政課’——我從西南聯大來”是雲南師范大學在充分挖掘西南聯大精神基礎上的創新和嘗試。課堂教學形式生動活潑,讓思政課走出教室、走進歷史,讓學生們在知行合一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西南聯大博物館館長李紅英告訴調研組。
“同學們猜一猜,當時老師上課最‘怕’的是什麼?”站在雲南師范大學一二一校區西南聯大舊址裡那間低矮簡陋的教室前,李紅英向研學的同學們發問。
“是炮火”“是轟炸機”“是警報聲”……同學們紛紛猜測。
“都不是,是下雨。”李紅英手指著教室屋頂上的鐵皮:“西南聯大時期,條件艱苦,物資匱乏,茅屋鐵皮頂,下雨時教室裡就像敲鼓鳴鑼。一次,暴雨吵得學生無法聽講,老師干脆在黑板上寫下‘靜坐聽雨’四字,和學生一起細聽雨聲。”李紅英的話,似乎把學生帶到了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陽光透過教室窗戶,洒在油黑的桌椅上,牆上的聯大校徽熠熠生輝,學生們對戰火硝煙中聯大師生的淡定與從容肅然起敬。
這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課”,更是一次家國情懷的傳承,超過12000名中小學生接受了思想的洗禮。
行在雲嶺大地,有這樣一堂思政課,吸引了全國的目光——“張桂梅思政大講堂”。
“對我來說,創辦女高只是實現夢想的第一步﹔把一批批大山的女兒送出大山,這是夢想的第二步。我和同事們仍在堅守、仍在奮斗……”“張桂梅思政大講堂”上,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動情的演講,令無數聽眾洒下熱淚。
這堂課創辦至今,秉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的理念,錄制播出15講,朱有勇、桂海潮等先進模范人物先后走進大講堂。雲南各高校、各州市積極開設形式多樣的分課堂,已開講300余場,這堂“行走的”“雲端的”“潤心的”思政課,目前已經成為雲南思政教育第一“金課”。
近年來,雲南各地學校積極探索教法、學法與行法的有機融合路徑,持續延展思政課堂教學“半徑”,努力打造一堂走出教室的思政課。
為促進思政課“行”在路上、“走”進心裡,雲南省各地大中小學統籌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在蒼山洱海邊講生態環保故事,在紀念館講紅色故事,在少數民族村落講民族團結故事,思政課在學生心裡更加可感可知。
2024年7月,新時代雲南省學校思政課建設推進會召開。“把黨的創新理論講深、講透、講生動”“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讓思政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金課’”……會上,雲南省委書記王寧發出號召。
雲南民族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師生社會實踐團,以“石榴紅 青春映邊疆”為主題開展一系列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雲南大學近百名師生重溫紅軍長征過雲南的艱辛歷程,在一步一個腳印中體悟長征精神。雲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申斌介紹:“通過與扎根邊疆青年交流、走訪民族村寨,不少學生體會到實踐的意義,對課堂內容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多渠道教學:民族團結的種子結碩果
普洱市寧洱縣民族團結園,六角亭前,普洱中學黨委書記張青雲帶著學生們參觀民族團結誓詞碑,聽誓詞碑盟誓代表后代方財兵講述那段故事。
“我們廿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區各族同胞,慎重地於此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斗!此誓。”方財兵語氣鏗鏘,背出誓詞碑上的75字誓言。
48人,26個民族,75字,74載!
時光流逝,豐碑如磐,誓言永恆。
“當時,盟誓簽字是冒著生命風險的。傈僳族代表李保,回到家鄉后不久就被國民黨反動派抓走。他被埋在土裡7天7夜,敵人勸誘隻要不跟共產黨就放了他,還能當土司,他卻堅貞不屈,不改其志,直至犧牲﹔我的父親方有富,退伍后帶領鄉親們建設水電站,改變家鄉落后面貌﹔傣族代表俸郁清,從北京畢業后回到邊疆鄉鎮衛生所奉獻一生……”方財兵說。
“布朗族有句古話,‘單翅不會飛,獨腳不會跑,手足要團結’,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的父輩們用鮮血和生命守護民族團結,用雙手和汗水創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情到深處,方財兵聲音哽咽了,不少同學眼中也閃著淚花。
這樣的民族團結思政課,是普洱中學每一位學生的“必修課”。
與誓詞碑僅一牆之隔的普洱中學是一所百年老校,現有近5000名學生。張青雲介紹,學校緊扣民族團結主線,開展講好“一塊豐碑故事”、跳好“民族團結舞”、上好“專題思政課”等特色教育活動,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
“誓詞碑的故事,從小學學到初中,這樣的思政課,我們聽不夠!”普洱中學初一學生李若溪說,她現在成了學校一名“石榴籽”講解員,今后不論到什麼地方,都會繼續講好誓詞碑的故事。
這座誓詞碑,見証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少數民族面貌、民族地區面貌、民族關系面貌發生的歷史性巨變。如今,每年來此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達10余萬人次。
一堂思政課,全國各地都在講,雲南各學校該講出什麼樣的本地特色,讓學生“看得見”“聽得進”“記得住”呢?
翻開《雲南省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及加強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施方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的實踐路徑清晰可見。
臨滄市鎮康縣開展主題課賽、演講、書法、繪畫和歌舞“五個一”活動﹔保山市騰沖市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師資培訓班……在雲南,25個邊境縣開展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邊境行”系列活動,通過專題講座、文化研學等方式,讓邊境線上開滿“團結花”。
在雲南民族大學,書記、校長帶頭講授“民族團結進步”開學第一課。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畢躍光介紹:“學院注重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將慕課、雲課堂應用到教學中,形成寬領域、廣角度和多渠道的教學格局。”
石夢媛介紹,來自不同民族的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互幫互助,學校組織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學生血脈。
調研組了解到,雲南全省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豐富的實踐活動,讓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結出累累碩果。
全過程覆蓋:思政教育春風化雨入心間
面對大中小學學生,思政課都要“春風化雨入心間”,怎樣才能把“最難講”講得最精彩?
“同學們,購物時可以用什麼來代替塑料袋?”思政課課堂上,昆明市盤龍區明通小學教師王悅菡一個問題拋出去,四年級的學生們爭先恐后搶答起來:“用帆布袋”“我可以用書包裝”“我奶奶有菜籃子”……
課件中,左側是濃煙滾滾的工廠,右側是青山綠樹的鄉村。“這體現著兩條不同的發展路徑,犧牲環境還是保護環境?”面對兩張照片和昆明市實驗中學教師周學提出的問題,七年級學生齊刷刷指向右側。
“哀牢山走紅了,該如何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昆明市第十中學,面對照片裡眼神炯炯的野生動物和幽秘的原始森林,“如何找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點”的問題讓學生們陷入了思考。
一堂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思政課,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群體,分別應該如何講?近日,在昆十中求實校區,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給出了生動答案。
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殷殷囑托,也是《雲南省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提出的階段性任務。
小學階段重在培養道德情感,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錨定任務目標,雲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各學校把思政課作為重點課程加強建設納入考核,將之作為辦學質量和學科建設的重要評估標准。調研組一路行走,見到雲南一批一體化建設的學校“聯盟”和評價體系正在探索建立,一批思政課名師工作室也應運而生,以一體化建設引領推動新時代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正在不斷成為現實。
以高水平師資隊伍服務一體化建設。目前,雲南各大中小學專職思政課教師隊伍達2.5萬多人,省、州、縣、鄉、校聯動全覆蓋培訓機制建立並日益完善。集體備課、線上磨課、集中研學,圍繞如何上好思政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少不了“切磋”“磨合”。
“思政課教學不僅是知識傳授,更是情感與價值的塑造。”在集體備課《中華民族一家親——誰也離不開誰》的過程中,昆明市盤龍區桃源小學教師黃靜從講故事、情景劇等形式入手,讓學生們在活動中感受到民族團結與文化認同的重要性。“思政課的設計不僅要關注核心素養的培養,還要注意各學段的銜接和遞進,確保從小學到大學思政教育的連貫性。”黃靜告訴調研組。
以一體化教輔教材貫穿學生成長全過程。“我們組織編寫雲南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本土教輔材料,小學版圖文並茂,初中版故事生動,高中版史論結合,大學版則重在理論。”雲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化軍介紹。
除此以外,一體化雲端思政、一體化資源共享,正在雲嶺各地搖曳生花。優質的教學資源、雲端視頻課不斷在各視頻平台上新,思政教育的影響力、感染力不斷增強。“大學擁有更豐富的教育資源,要將這些優質的教育資源下沉。”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海雲告訴調研組,各學校也應該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
經驗與啟示
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承載著培養時代新人的歷史期許,擔負著實現偉大夢想的時代使命。雲南省精准把握時代需要,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斷推動思政課建設譜寫新篇章。
始終堅持加強黨的領導,開創“大思政”格局。思政課提質增效,首先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總目標進行系統性、立體化構建。雲南省立足教育事業全局,明晰目標任務方法,將思政課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以制度化嚴格把准建設方向,凝聚廣大師生共識,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全省教育系統全面推動把“大思政課”建設成效作為辦學質量和學科建設的重要評估標准。各級黨委(黨組)持續把思政課建設作為黨領導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構建黨委統一指揮、黨政共同推進、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全社會協同合作的工作模式,營造全黨全社會積極辦好思政課的良好環境。
深度盤活思政教育資源,優化“大課堂”模式。雲南省注重從“思政課”到“大思政課”的迭代,積極開發利用各類校內外實踐基地、紅色文化場館等資源,探索“課堂+實踐”模式,推動小課堂走向大講堂,小科目走向大實踐,小疊加走向大融合。一是聚焦課堂育人屬性,借助學術研究闡釋理論,通過故事講述事物道理,打造立體生動、富有感染力的課堂“主陣地”。針對思政課縱向協同有待加強的問題,雲南高校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中積極發揮協同助推作用,打造“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面覆蓋”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共同體,形成了上下聯動的一體化建設格局。二是突出實踐育人功能,從樓宇之間到田間地頭,廣大師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在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課”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對價值的認同。
積極打造思政教育品牌,涵育“大平台”動能。打造有特色、有亮點、有影響的思政教育品牌,對於引導、培育、塑造青年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有著重要的價值意蘊。雲南省充分利用平台、活動、課程、基地等多元化載體形式,以“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為引領,推出“西南聯大講壇”“理解中國”“農民院士大講堂”等一批扎根雲嶺大地的思政課特色品牌,共同勾勒出“專”“新”“精”“特”的紅土高原思政課新樣態。通過融入黨的創新理論,嵌入特色實踐活動,滲入新型教育技術,夯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的獨特優勢,不斷契合青年學生精神需要,為新時代思政課改革注入新的發展動能。
著力打造思政課教師隊伍,鑄牢“大師資”體系。雲南省聚焦思政教師隊伍規模、結構和專業建設問題,全省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多措並舉加快健全思政課教師選用、管理、考核、成長的人才培養體系,強化思政教育高素質人才供給,推動學校配齊配強思政課教師。一是規范配備制度,對於全省大中小學各學段思政課教師配比作出明確量化要求﹔二是健全准入制度,明確選聘標准與流程,嚴格把控選聘過程中的政治素養、師德品質、專業能力等關鍵環節,強調定時開展教師的入職前培訓評估工作﹔三是完善培訓制度,定期開展教師入職培訓和骨干研修,積極組織教師參加教學課題研究、教學基本功比賽和教材使用培訓、集體備課會等活動,以培促教,以賽促教。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雲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張健、講師付子文,記者劉華東、徐鑫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