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大學:發揮學科專業特色優勢 服務黃河流域農業發展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截至2024年末,授權50余項發明專利,認定6個新品種,獲批6個省級教育基地……近日,山東理工大學與淄博禾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建設的全國首個生態無人農場,交出亮眼的“農業成績單”。這是該校助力黃河流域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山東理工大學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實施優勢學科強化戰略,先后成立生態無人農場研究院、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學院),推動黃河流域農業高質量發展。”山東理工大學校長、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院長李玉霞說。
提升農業智能化水平
盡管已是冬季,但山東理工大學生態無人農場內一片繁忙景象:田間墒情與氣象傳感器實時傳輸農田信息並上傳至管控雲平台﹔田間表型平台自主獲取田塊中麥田的株高、長勢、葉面積指數等表型特征﹔雲端大腦對無人駕駛農機、無人機、機器人、水肥一體化設備等進行遠程雲端操控……
國家精准農業航空施藥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蘭玉彬告訴記者,學校大力支持現代農業裝備發展,打通了生態無人農場耕、種、管、收全生產環節的智能感知、科學決策和精准執行關鍵技術環節。
李玉霞介紹,近年來,學校積極對接黃河流域農業現代化建設新需求,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為農業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學校聚焦智慧農業、農業機械設備等領域的創新升級,整合研發資源,成立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研制精准農業航空技術裝備40台套以上、創新技術60項以上﹔先后在山東、寧夏等地區推廣智能化生態無人農場模式,取得良好示范效應。
“以往,黃河三角洲地區土壤土徑小、容重大,易形成板結層和黏土不透水層。由於水土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導致區域地下水位抬升,加劇了區域生態環境的惡化。”山東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高佩玲說,“但如今,這一區域優質耕地的‘版圖’正在不斷擴大。這得益於我們開發的鹽鹼地水肥鹽綜合調控技術。”
高佩玲介紹,針對魯北平原鹽鹼地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該校提出改變當地灌溉模式,在合理利用淡水的同時,通過地下微咸水補充灌溉水資源。這種模式有效彌補了灌溉淡水短缺的問題,在增加農業灌溉面積的同時,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和肥力,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並形成既環保又經濟可行的鹽鹼地改良方案。如今,該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推廣應用,讓5萬余畝“閑田”變“良田”。
建立人才共享機制
農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近年來,山東理工大學積極組建研究團隊,建立人才共享機制,深化農業領域產學研合作。
山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胡興禹說:“學校以服務社會為己任,圍繞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充分發揮學校在學科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全面提升服務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努力在服務社會中出大成果、大效益,共同為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貢獻力量。”
“作為一所以農機起家的高等院校,農業學科建設和農機技術人才培養一直是我們的優勢。”山東理工大學農業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院長李志合介紹,學校依托農業工程、機械工程等省一流學科優勢,成立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學院),加強與知名科研院所、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在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及高水平研究隊伍建設方面開展協同攻關。
淄博禾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朱俊科在與山東理工大學的合作中深受啟發。他擔任了學校的兼職教授,利用自己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培養了8名碩士研究生。此外,學校還與企業共建科研平台,其中,山東淄博禾豐小麥科技小院等5個項目獲國家支持。學校在與安陽全豐航空植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共同開展植保無人機裝備研發、科學實驗和研究生培養工作,每年有20余名研究生長期駐扎在農業生產一線。(記者 裴宸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