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教聯體”,多社會主體怎樣協同參與?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江蘇省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三實驗小學“紅石榴家園”,統戰部門工作人員向學生介紹各民族文化習俗。吳樹建攝/光明圖片
山東省榮成市公安局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基地,交警帶領小學生現場體驗模擬駕駛。新華社發
【聚焦“教聯體”協同育人】
編者按
日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提出,要確保政府統籌、部門協作、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社會參與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更加完善。
社會參與,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社會主體該如何發揮合力,將各自的資源優勢整合起來,共同參與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本期,本版通過案例分享、專家分析等方式,繼續關注“教聯體”建設。
江蘇南京市西善橋街道:從“向善家長學校”到“理想教育小鎮”
途經蜿蜒小路,來到天保池畔,聽鳥叫蟬鳴,在樹蔭下席地而坐﹔進入“雨核城市數字展廳”,超大電子屏流光溢彩,高樓、學校、公園“拔地而起”,孩子們滿臉都是驚喜和向往﹔在非遺竹編和絨花制作體驗項目中,孩子們嘗試動手制作竹編“紅船”……
這是一場在江蘇南京市西善橋街道開展的“家門口研學”,西善橋街道聯合福潤社區組織的25組親子家庭參與其中。西善橋街道位於南京主城西南部,南京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片區——岱山保障房坐落於此。這裡人員結構復雜,社會治理難度較大。曾經,提到這裡人們隻會聯想到“臟亂差”﹔如今,這裡卻已嬗變為一座幸福宜居的新城,變化尤其大的,是居民們的精神面貌。
變化是如何實現的?
原來,除了持續加強“硬件”改善之外,西善橋街道尤為重視居民素質提升,把“突破口”鎖定在了家庭教育上。“我們構建起了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的家庭教育協作模式,明確以街道為主體,以學校為陣地,以街道和社區婦聯為督導,面向全域每一個學生家長,整體化系統化科學化推進家庭教育指導。”西善橋街道黨工委書記徐立介紹,“通過家長學校來改變家長,給家長帶來科學的育兒方法,使其成為孩子的榜樣﹔同時,發揮‘小手拉大手’作用,從一個孩子入手來影響其父母、祖父母。如此一來,全街道70%以上的居民素質有望得到提升。”
協同育人、覆蓋全部年齡段,具體要怎樣做?
2017年9月,西善橋街道成立了“向善家長學校”,針對轄區12000多名學生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指導。2018年9月,街道啟動“理想教育小鎮”建設,圍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家庭、學校和社會全要素發力,全年齡段終身教育,教育關聯產業全鏈條發展”的“四全”目標,探索建立覆蓋全域、全周期、全人群的教育體系。
為保障“向善家長學校”有效運轉,西善橋街道專門成立“理想教育小鎮”推進辦,並由街道婦聯指導監督“向善家長學校”及各社區家長學校的日常管理。轄區內學校則提供場地和師資力量支持“向善家長學校”80%的課程與活動落地。
“隻要是真心為家庭服務的項目活動,從來不用為錢犯愁。”西善橋街道西善花苑社區黨總支書記沈飛說。2017年以來,西善橋街道堅持每年財政列支約200萬元家長學校專項經費,用於採購專業社會組織服務、組織專家指導課和社會實踐活動。
芮杏菊是受益於這一模式的家長之一。“我從孩子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參加了‘向善家長學校’的學習,領到了一本《家長自我教育記錄本》。”《家長自我教育記錄本》需要家長填寫“我感恩、我祝福、我向孩子學習、今天親子活動”等4部分內容。對這種家庭教育模式,芮杏菊從好奇到習慣,再到內化為與孩子相處的日常模式,感覺受益匪淺:“我堅持寫了3個月,和孩子的交流變得更好了,不再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焦慮感。”
同時,轄區內各所學校也參與到“理想教育小鎮”建設中來,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西善以建設‘理想教育小鎮’為指引,用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耕耘出一塊區域教育綜合改革的試驗田。”南京市成人教育學會秘書長劉茂泉表示。
教育不是一城一域之事,也非一時一刻之功。
2022年,“向善家長學校”被評為全國“特別受百姓喜愛的終身學習品牌項目”﹔2024年11月,“理想教育小鎮”被江蘇省教育廳推介為省級縣域社區學習中心典型案例……一系列協同育人舉措的成效逐漸顯現。
山東濟南市博物館:“移動文博課堂”連起家校社
“看!認得這些青銅界的‘小萌神’嗎?”在山東濟南市博物館“移動文博課堂”上,曉旭老師指著商代“亞丑”鉞、青銅鸮卣、西周青銅雙面人頭像等珍貴文物,為泉景博雅幼兒園和文景小學的學生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青銅器知識科普課。
在這堂課上,曉旭老師從古人的飲食文化入手,將青銅器分為洗手用具、廚房用具和餐桌用具三類,向同學們深入淺出地普及了各類青銅器物樣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燦爛歷史。
科普之外,還有創作環節。孩子們細心觀察器物造型,一遍又一遍地揉捏輕黏土團,塑造出器身、鼎足,再刻畫上精致典雅的花紋,一尊尊“青銅鼎”就這樣活生生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移動文博課堂’志願服務項目是一種集知識普及、文化傳承和互動體驗於一體的創新型教育模式,旨在突破傳統博物館參觀的限制,將豐富的文博資源帶入學校教育場域中。”濟南市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工作人員張連會介紹。
坐落於千佛山腳下的濟南市博物館,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擁有20余萬件珍貴藏品。立足於館藏文物資源,博物館精心策劃推出非遺拓片、手工模擬青銅器、文物拼寶和文物拼圖等一系列特色課程,先后走進濟南三中、東城逸家中學、舜耕小學等20余所學校。博物館還推動展覽進商場、入學校,僅2024年,就舉辦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教活動150余場。
為銜接家庭和社會的育人功能,濟南市博物館攜手聊城市陽光社工服務中心,面向高唐縣30多名留守兒童開展“文化繁星 筑夢童行”主題研學活動,頗受孩子們喜愛。
“我從沒出過遠門,這次去濟南看文物,激動得睡不著覺,早上4點就爬起來了!”高唐縣留守兒童小華興奮地說。
“這些年,我們先后走進濟南博樂特殊兒童關愛中心、張家庄村等近30個單位,派出優秀社教人員和講解員進行現場講解與專業指導,有效突破了博物館傳統場地與固定展覽的局限。”濟南市博物館副館長劉小漪說。
同時,濟南市博物館積極探索“互聯網+博物館課堂”模式,通過微課堂、青少年活動招募、網絡直播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們可以足不出戶看展覽、聽講座、做互動、學知識。由此,山東省內多個偏遠地區及鄉村學校得以分享數字課堂,珍貴的文物教育資源走進千家萬戶。
廣西防城港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鄉村家長學校:家長主講,學生點贊,專家點評
“小孩愛玩手機怎麼辦?”“家長該如何與孩子溝通?”“怎樣陪伴孩子才有效?”……在廣西防城港市防城區灘營鄉中心小學的鄉村家長學校活動室裡,家長們被分成幾組,正圍繞各自抽取到的家庭教育問題展開激烈討論。討論結束,家長代表上台交流。
“滿意!”“9分!”一組家長發言完畢,台下的學生代表首先舉牌表態,隨后,家庭教育專家打出分數並對發言作出點評。獲得“好評”的家長們面露喜色,台下的孩子也激動地送上歡呼和掌聲。
家長主講、學生點贊、專家點評,這樣別開生面的家校親子活動,正是防城港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牽頭組建的鄉村家長學校“三支隊伍”因地制宜踐行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日常舉措之一。
“防城港市防城區灘營鄉距離城區14公裡,地處城鄉結合部。這裡家長外出打工多、半商半農多,留守兒童多,隔代撫養很普遍。過去,家長對孩子關心不夠,孩子的教育幾乎全部托付給學校。這既制約了教育質量提升,又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防城港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主任陳治祿告訴記者。
“以前,學校也想了很多辦法,但是仍然面臨著‘三難’。一是專家難請,外地專家課酬、交通、食宿費用高,一年請不了幾次﹔二是孩子難受,家長打罵、威嚇、諷刺孩子情況普遍,學生心裡難受﹔三是家長難改,家長教育方式已經成形,靠自己很難改正。”防城區灘營鄉中心小學少先隊總輔導員馮楓坦陳。
經過反復調研協商,2014年,防城港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聯合灘營中心小學創建了“家庭教育研究實驗基地”和灘營鄉鄉村家長學校,組建起家庭教育“三支隊伍”,開啟了鄉村家校社協同育人探索。
在灘營鄉鄉村家長學校,主要負責人不再是校長、主任、教師,而是來自本土的“三支隊伍”。
一是來自本鄉的“隨喊隨到”專家服務隊,主要成員是關工委的“五老”、願意奉獻的在職教師和發揮余熱的退休老師。“隨喊隨到、不喊也到!他們都是本地有名望、有本事的‘土專家’,善於跟家長溝通,能把話說到家長心坎上。”陳治祿介紹。
二是來自本村的“教子有方”家長榜樣隊。家長榜樣通過老師、家長的推薦,再經過家長學校的考核,最終確定。他們以點帶面,發揮示范作用,弘揚良好家風。
三是來自本校的“好爸好媽好孩子”學生點贊隊。“點贊隊由本學校學生、文藝骨干組成,不僅點贊好爸好媽,也點贊同學中的好人好事,宣傳方式靈活多樣,效果顯著。”陳治祿說。
扎根本土的“三支隊伍”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將家庭教育知識和服務直接送到了村民家門口和學校課堂裡:
專家服務隊走進村屯和學校開講座、發資料、答疑解惑。原防城縣委副書記許永益多次到村屯為家長講家教家風。他分享的真實案例讓家長深受震動,講座結束后家長們仍不肯離開,有人甚至追著車問他:“您什麼時候再來?”
家長榜樣隊現身說法,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教子方法,還走進村屯,為榜樣家長舉辦“家庭榮譽時刻”分享會。頒獎儀式上,獲獎家庭全體成員上台領獎,戴上“教子有方”的綬帶、發表獲獎感言。儀式雖簡單朴實,卻為村屯樹立了家教的榜樣,吸引更多家長主動“創先爭優”……
學生點贊隊不僅深入村屯,為好爸好媽和同學中的好人好事點贊,還邀請家長來到學校,在“隊課展示”中尋找家規、宣傳家規,與學生一起表演“文明十字用語”小品……
陳治祿告訴記者一組數據:10年來,灘營鄉鄉村家長學校的“三支隊伍”累計專門研究家教工作70多次,推選家長榜樣82名,進村屯舉辦活動320多次,點贊380多次,收集家規1300條,網上傳播家教知識3300多期,印發宣傳資料41000多份……
數字背后,是令人欣喜的變化:家長們從過去不敢接老師的電話,到現在主動參加活動、邀請老師家訪﹔家長們的共同話題,從過去的賺錢、娛樂,到現在的如何幫助孩子學習成長﹔家庭的周末活動,從父母孩子各玩各的,到大家一起去看望老人、參觀科技館……
探索的步伐仍在繼續。
“過去一年,我們在灘營鄉鄉村家長學校‘三支隊伍’經驗的基礎上,在防城港市實行了‘聯合家長學校’試點。這樣一來,社會各方可以更好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教育合力和良好氛圍,大家同心同向、同力同行,為兒童健康成長保駕護航。”陳治祿充滿期待地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