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科技何以“圈粉”海外?(環球熱點)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 |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永安鎮的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
“目前,中國的生物技術產業正經歷一場關鍵變革。中國在生物技術領域取得進步的最明顯指標之一,是國際合作的規模和質量不斷提高。”沙特阿拉伯《麥加報》近日報道稱。
近年來,中國生物醫藥領域創新成果涌現,引發國際業內廣泛關注。專家分析指出,中國強勁的生物科技創新能力吸引著跨國生物醫藥企業投資“加碼”,海外廣闊的醫藥市場吸引著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競相走出國門。中國正在更加積極地融入全球生物醫藥創新體系。
中國生物技術展現韌性和創造力
據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日前發布的《2024中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報告》,2023年,中國發表生命科學論文222964篇,10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1.38%,顯著高於國際水平。2023年,中國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專利申請數量比上年度增長30.59%,授權數量比上年度增長11.39%,佔全球數量比例分別為39.38%和41.33%。據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自主研發創新藥上市數量為36款,包括16款化學藥、15款生物制品及5款中藥。2023年我國上市的第三類醫療器械共6151項,其中2079項為首次注冊。
德國《明鏡》周刊此前報道稱,德國研究型制藥企業協會的報告稱,自2022年以來,幾乎每兩個國際專利申請中就有一個來自中國。中國在制藥和生物技術方面取得快速進步,目前在專利申請方面已與美國持平。
多項數據的顯著增長,表明近年來中國生物技術領域創新能力、市場規模、國際競爭力的快速提升。華盛頓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日前對44家中國企業在核電、半導體、人工智能、電動汽車等關鍵技術領域的創新表現進行了長達20個月的調查,調查發現,在生物制藥領域,雖然中國仍落后於美國和西方領先者,但正迅速迎頭趕上。從2002年到2019年,中國在全球生物制藥行業附加值中所佔份額大幅提升。
據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數據,2018-2022年,全球醫藥市場規模從1.3萬億美元增加到1.5萬億美元,實現了3.9%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預計到2027年,全球醫藥市場規模將增長至約2萬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5.8%。
“中國的生物技術產業是將挑戰轉化為增長機遇的鮮活例子。通過國際合作、監管改革和對創新的重視,中國完全有望成為未來全球醫療保健領域的關鍵角色。盡管面臨障礙,中國的生物技術仍展現出巨大的韌性和創造力,使其成為未來幾年中國最有發展前景的產業之一。”《麥加報》報道稱。
人才供給、技術儲備、資本投入結合
生命科學是當代最前沿的科研領域之一,生物技術行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近年來,生物技術領域展現出巨大的經濟潛力,日益受到各國的關注和重視。中國生物技術創新何以突飛猛進?專家分析指出,生物技術創新需要人才供給、技術儲備、資本投入等多方面支持結合。
沙特阿拉伯《麥加報》報道分析,過去幾年,中國的生物技術初創企業與西方企業簽署了20多項重要協議。這些協議不僅是財務投資,也証明了中國生物技術初創企業在藥物研發方面的能力日益得到全球認可。這些合作涉及廣泛領域,包括開發創新藥物和先進療法,如免疫療法和蛋白質技術創新。對中國來說,這一進展標志著一個轉折點,本土初創企業日益成為全球企業信賴的合作伙伴。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董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中國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得益於中國政府、科研機構及企業的多方合力。一方面,中國政府制定政策支持生物技術發展。《“十四五”經濟生物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發展壯大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完善生物技術科研攻關機制,加快生物技術向多領域全融合賦能。同時,大量科研機構及企業將科研方向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基因重組技術、mRNA技術等方面的技術創新,推動生物科技產業化應用。
美國醫藥行業媒體“生物空間(BioSpace)”報道分析,中國憑借一系列積極舉措,正在重塑自身地位,逐漸成為國際藥企的焦點之一。近年來,中國大力調整生物領域政策,全方位推動產業發展。一方面,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為創新成果筑牢“防護牆”,科研機構憑借知識產權商業化,從創新成果中獲取收益,進一步反哺科研。另一方面,中國加入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逐步融入全球藥品監管體系,提升國內藥品監管標准,提升中國醫藥數據在國際業內的可信度。
積極融入全球生物醫藥創新體系
2024年12月13日,中美兩國政府代表在北京換文簽署議定書,將《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延期5年。巴基斯坦《每日時報》網站刊文分析,《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簽署40余年來給中美雙方創造了顯著的利益,中美在生物技術等多領域開展廣泛合作,促進了該領域的現代化。
“全球科技創新環境日益復雜,中國生物技術產業仍存在障礙和生物短板。技術產業待交叉,技術勞動力成本高,科研人員和技術團隊的創造力繼續釋放如何推動實現創新性生物科技變革,解決創新思維等‘卡腦子’問題,是中國生物技術實現突破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另外,生物技術產業也是資金密集產業,目前科技投入力度離實際增長需求有差距,科研投入使用效率不高,科技體制機制尚需完善,還需實施有效措施,建立穩定的現代科學生態系統,鼓勵新的科研模式,發揮體制機制的正面導向作用。”高福認為。
近年來,中國科技創新型企業通過多元方式出海,跨國藥企通過與中國本土企業和機構的合作,深入推行本土化戰略。中國融入國際生物技術創新大潮的步伐不斷邁進。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王學恭認為,中國積極融入全球生物醫藥創新體系,需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深化生物醫藥全球創新合作。一方面,中國政府應立足國內醫藥大市場,吸引全球醫藥創新要素向國內聚集,促進各種類型的國外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和創新藥生產基地,支持海外高水平人才回國發展﹔引導國內企業通過合作開發、技術許可等方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高創新效率,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支持國內臨床研究機構和醫藥委托生產機構承接國際合作項目,提升全產業鏈國際化水平。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應大力推動國內創新藥進入國際市場,開展創新藥國外注冊,開展面向發達國家市場的全球多中心臨床研究,在更廣闊的市場兌現創新藥價值﹔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產業鏈全球布局,在境外建立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營銷網絡,提高國際市場運營能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