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聖常:耕海踏浪 丹心報國
圖為20世紀90年代初,文聖常(左)與馮士筰圍繞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進行研討。
“浩海求索,立言濟世”是著名物理海洋學家、我國海浪研究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文聖常為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題寫的院訓。這8個字也是他耕海踏浪、丹心報國的真實寫照。
1946年,在赴美國進修的航船上,文聖常發現自己乘坐的上萬噸輪船在海浪的作用下像一片樹葉一樣搖擺。他靈光一閃,能否把海浪的能量收集起來加以利用呢?從那時起,他的研究方向從機械工程轉向了海浪研究。為了尋找一個理想的研究海浪的場所,他先后輾轉於西南工業專科學校、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直至1953年,在我國物理海洋學奠基人赫崇本教授的邀請下,他抵達青島,進入當時剛剛成立的山東大學(今中國海洋大學前身)海洋學系,從此開啟了搏浪弄潮、勇攀高峰的科研之路。
20世紀60年代,文聖常提出了“普遍風浪譜及其應用”,並在涌浪研究中提出了“涌浪譜”的理論。
20世紀70年代后期,文聖常參與了近岸工程設計技術標准制定工作,他所提出的海浪計算方法被列入交通部《港口工程技術規范》第二篇《水文》的第一冊《海港水文》中。這項工作結束了我國在港口建設的有關規范中長期依賴蘇聯和美國規范的歷史。1985年,該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針對海浪研究專業書籍匱乏的局面,1962年,文聖常創作的世界上第一本海浪理論專著《海浪原理》出版﹔1984年,他與同事余宙文編著的《海浪理論與計算原理》出版,贏得了“世界五大海浪專著有其二”的美譽。日本著名海洋學家鳥羽良明教授稱贊他的研究成果是“東方思想體系的結晶”。
1986年,文聖常領銜承擔了“七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海洋環境數值預報”的重中之重——“海浪數值預報方法研究”。面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在沒有大型計算機的情況下,他帶領團隊,歷經“七五”“八五”科技攻關,最終提出了“新型混合型海浪數值模式”,相關成果應用於國家海浪預報,為防災減災作出了重大貢獻。
【傳承·分享】
文先生對“七五”科技攻關的貢獻,也惠及了我們對風暴潮的研究。風暴潮研究像海浪研究一樣,歸根結底要做出數值預報並實現其業務化。我們早已建立了風暴潮動力—數值預報模型,並做過一些數值模擬和試驗,可謂“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感謝先生在其主持的課題中,安排了風暴潮數值預報專題,從而使風暴潮研究,得以最終實現數值預報及業務化。
連續15年的科技攻關,使我國的海洋環境數值預報水平可以與世界接軌。在取得了豐碩成果的同時,也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為國家海洋預報事業積累了寶貴的財富。
我本人有幸同先生共事60多年,更是把先生的謙虛謹慎、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奉為至寶。先生是我終身學習的榜樣!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馮士筰
2021年秋,在文聖常院士百歲華誕之際,學校舉辦了“耕海踏浪譜華章——中國科學院院士文聖常成就展”,我有幸作為講解員為師生講解文院士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在一次次講解中,我被文院士的家國情懷、治學精神、高尚品德與執著追求深深打動。當時正讀大二的我,決心要學習文院士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赤子情懷,浩海求索、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淡泊名利、崇德守朴的高尚品格。海洋科學知識艱深晦澀,面對課程考核的挑戰和科研項目的困難,文院士的事跡不斷給予我力量,激勵我在海洋科學領域持續探索鑽研。時光飛逝,如今我已從中國海洋大學畢業,被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學繼續深造,我將始終以文院士為榜樣,逐夢蔚藍,向海圖強。
——中國海洋大學“耕海”學風涵養工作室成員、崇本學院2020級學生郝寬
(圖文由中國海洋大學“耕海”學風涵養工作室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