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防化學院創新開展學員入學入伍教育
一堂堂思政課“冒熱氣”“接地氣”
“快看!這邊展出的是機器狗和無人戰車!”“這種多用途無人作戰平台能根據戰場需要挂載不同的設備和武器,可以執行多種任務……”近日,陸軍防化學院組織剛剛結束入學入伍教育的新學員參觀軍事博物館,學員們在多用途無人作戰平台、察打一體型四足機器人等智能化無人裝備旁駐足觀看、熱烈討論。
如何以學為中心,扣好學員軍旅生涯第一顆紐扣?如何堅定學員從軍報國的初心?聚焦這些問題,陸軍防化學院牢固樹立“大思政課”理念,深入學習貫徹中央軍委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堅持“資源、力量、方法”體系聯動,創新學員入學入伍教育模式,從“兵之初”筑牢忠誠底色。
9月,新學員們迎來一場能量滿滿的開學典禮。
“上世紀90年代,在沒有任何經驗和先進儀器的情況下,年逾花甲的鐘玉征教授帶隊參加‘國際聯試’三戰三捷,用非凡的智慧告訴全世界,中國人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郁建興烈士仍舊奔走在聯合國化學武器核查任務的現場,用生命詮釋了對黨和祖國的忠誠、對人類和平的堅守……”一個個強軍故事在開學典禮上集中呈現,一代代防化人接續奮斗的精神熠熠閃光。一時間,禮堂內掌聲雷動,新學員的眼中飽含淚花。
記者了解到,這是該院用文化“妙手”,為新學員“把脈問診”開出的第一張“教育方”。近年來,該院拓寬多元教育視野,聚焦特色文化與學員的思想共鳴點與情感契合點,將建院70多年積澱的石鷹精神作為文化特色、精神標志、情感紐帶融入思政育人的第一課和全過程。
該院還通過編寫校園文化讀本,舉辦強軍故事會,開展“石鷹精神代代傳”等活動,立體打造“石鷹”文化品牌,讓“忠誠”與“使命”的種子在新學員心中生根發芽。
劉圳杰是今年學院的新學員,因為課程難度大、訓練壓力大,曾打過退堂鼓。讓他重新燃起激情和斗志的,是一堂特殊的思政課。
“穿上軍裝,就要上好‘吃苦’這一課。大二那年,我參加了1957年鬆花江抗洪‘敢死隊’,潛水堵漏時才發現,沖在最前面的系主任身上滿是傷疤。后來才知道,他是一位從抗美援朝戰場歸來的老兵。”在那堂“三老話初心”思政課上,88歲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該院退休教授陳海平向新學員們回憶往事,“當了教員后,我更喜歡和‘毒魔’兜圈子!為了驗証防護效能,有幾次我摘下了防毒面具進行測試,感受並記錄自己的不良反應……”陳海平教授“以身試毒”的無畏和執著,深深打動了劉圳杰。
后來他才知道,陳海平教授以身試毒取得的試驗資料是學院圖書館的“鎮館之寶”。
為了讓“好雨”滋潤“新苗”,學院領導帶頭走上講台為新學員講授“思政第一課”﹔邀請老教授、老專家和戰斗英雄為學員講述他們的“奮斗觀”﹔學員大隊領導講授專題思政課……一堂堂“冒熱氣”“接地氣”的精品好課,讓思政甘霖啟智潤心,助力成長。
記者了解到,該學院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通過模塊設計,集約實施現地教學、劇場式教學、儀式教育,不斷提升課程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把握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打破‘你講我聽、你說我記’的傳統課堂模式,緊貼學員‘需求側’實際,豐富教育‘供給側’輸出,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貼近新時代新青年的話語體系,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讓教育有虛有實、有近有遠、有情有義,講出溫度、實現共情。”該院政治工作處主任張丹陽說。(解張偉 楊 慧 儲新奧 記者 張 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