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外國留學生走進重慶北碚,開啟“村”游——

“沒想到中國鄉村這麼有魅力”

本報記者 林子涵 王欣悅
2024年12月17日09: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走進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房前屋后,載有成片的黃金香柳。

“大家看,這些就是黃金香柳,它的葉片細長呈青黃色,用手搓一搓會有香味。”東升村黨總支副書記王瓊玲指著路邊2米多高的樹,向外國留學生們介紹道。

“好神奇!真的有香味,就像香水的原料。”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法蒂瑪·沙赫扎德學著王瓊玲的動作,把一簇葉子湊近鼻尖,用手指搓揉出香味。

不久前,由國家留學基金委主辦、西南大學承辦的“感知中國—碚城探秘·鄉建尋蹤”來華留學生鄉村建設教育實踐活動在東升村實踐基地舉辦。來自巴基斯坦、津巴布韋、博茨瓦納等多國來華留學生開啟“村”游,體驗鄉村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

陽光透過樹葉縫隙,洒在青石板小路上。留學生們一路朝紅樓與北碚公園的方向步行。

“你們看,這裡有個地磚,上面寫著紅樓1932,這是紅樓建成的時間。”西南大學帶隊老師原舒暢提醒大家往地上看。

紅樓由愛國實業家盧作孚於1932年親自主持修建,最初是兼善中學校舍。如今的紅樓是北碚的美術展館,樓內藏有32萬冊古籍和民國、抗戰歷史書籍。

聽了紅樓的故事,來自泰國的帕塔拉頓·喬姆旺說:“我以為這只是一棟修建得很漂亮的樓,原來它承載著這麼多時代記憶。”

“盧作孚先生興辦教育、創辦實業,以民生公司開創民族航運新篇章,並在抗日戰爭中挺身而出,組織宜昌大撤退,把人員和物資安全搶運到四川后方。”盧作孚紀念館內,講解員向留學生們講述盧作孚的事跡。

“這是民族英雄,值得敬佩!”來自越南的阮氏寶玉聽得很認真。站在宜昌大撤退所用輪船“民俗輪”的模型前,她拿出手機拍下照片,“我想發給我的朋友們也看看。”

在東升村的一片紅薯地裡,工作人員燕子帶著部分留學生體驗挖紅薯。

“快來瞧瞧,這些綠葉子底下可都埋著紅薯呢!大的有三四斤,看咱們今天誰能挖出最大的紅薯!”她手執鏟子,輕輕撥開土層,示范如何繞開根莖,把紅薯挖出來。

“怎麼區分紅薯和土豆?”阮氏寶玉問。

“是這樣,長在地裡的土豆植株通常莖直立,葉子呈羽狀,而紅薯植株則藤蔓較長,葉子多為心臟形或三角形,且藤蔓上常有絨毛。”燕子解釋完后,來自馬來西亞的留學生王靖柔主動承擔翻譯職責,用英語向阮氏寶玉和其他留學生講了一遍。

聽完講解,留學生摩拳擦掌,紛紛拿起鏟子挖紅薯。不一會兒,紅薯就堆起了小山。

阮氏寶玉說,“這裡的鄉村處處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原來真實的中國鄉村是這樣的,環境很美!”

在柳蔭村,留學生們動手學做中醫藥錘。“這個艾草錘有什麼功效?”來自伊朗的留學生阿裡雷扎·塔汗提問道。

“艾草錘的好處可多了,用了它能讓你不那麼焦慮,晚上睡得香,緩解肩頸痛,還能幫你排排濕氣,身體更輕鬆自在。”示范艾草錘制作的老師說。

體驗了艾草錘制作,留學生一起來品嘗農家樂美食。餐桌上,當地特色菜式擺了一桌。“這個是野菜餅,是我們村很受歡迎的特色小吃。”農家樂老板老劉說。

“這是我來中國后第一次到鄉村,體驗挖紅薯、制作藥錘、品嘗農家樂。我之后想再去更多鄉村看看,體驗中國鄉村生活。”活動接近尾聲,來自巴基斯坦的哈菲茲·穆罕默德·西坎達爾十分不舍。

“中國鄉村和想象的大不一樣,沒想到這麼有魅力。”阿裡雷扎·塔汗說。

(呂楚翹參與採寫)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