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

——訪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

2024年12月17日08:4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發展。2016年5月,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戰略任務。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明確要求。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堅持“兩個結合”,扎根中國大地、賡續中華文脈、厚植學術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培養高素質理論人才,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作出更大貢獻。這一系列重要論述,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推動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戰略考量,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應如何加快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建設符合時代需求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加快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本期,我們通過記者專訪、專家撰文的方式深度探討。

哲學社會科學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新時代新征程,應如何深刻理解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時代價值、科學把握其推進路徑?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重要力量,高校應如何擔當作為?本報記者專訪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強起來”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記者: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到“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再到“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黨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規律性認識持續深化。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如何理解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意義?

張東剛: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必須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深刻認識加快構建以各學科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為主干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時代意義。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邏輯必然。縱觀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與其興衰存亡之間有著直接的邏輯關聯。強國不僅是指經濟層面的強國,更應當是文化的強國、價值的強國、思想的強國、文明的強國。國家之強,本質上是一種文明體系之強﹔民族復興,歸根結底是以先進思想和價值引領的文化復興。實現2035年奮斗目標,邁向2050年壯麗前景,迫切需要我們深刻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其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揮著重要的先導性作用。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指引。當今世界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人類文明站在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時代迫切呼喚一種嶄新的、科學的理論對現有問題進行破解,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新的方向。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正是要擺脫對西方知識體系的概念依賴和范式依賴,為人類社會提供全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支撐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要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積累了大量豐實的現實素材。同時,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自然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強起來”,以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建構為目標,總結成功經驗、破解發展難題,回答好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實現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和引領。

科學把握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路徑

記者: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使其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應從何處著力?

張東剛:如果將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看作一座宏偉的高塔,我們可以把這座“塔”的結構劃分為:作為價值指引的塔尖、作為理論底座的塔基、作為主體內容的塔身、作為支撐保障的附屬建筑等部分。要構筑這樣一座高塔,可從以下幾方面推進。

塔尖——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為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各個領域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根本前提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兩個結合”,將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創新、問題導向、系統觀念、胸懷天下的科學方法貫穿於知識生產、知識組織、知識運用、知識創新全過程,總結提升形成規律性認識即創造新的知識,進而內化為各學科各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體系和基本方法。

塔基——以體系化、學理化的黨的創新理論為理論底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邏輯嚴密、內涵豐富、系統全面、博大精深。要以黨的創新理論的體系化研究、學理化闡釋為目標,闡釋這一思想形成發展的歷史必然性,通過嚴密的學理分析凸顯其原創性、先進性,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根本的理論概括和戰略指引。

塔身——以對中國式現代化豐富實踐的抽象與總結、科學性研究闡釋和問題回應為主體內容。要通過科學的敘事邏輯,概括凝練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規律,豐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深化拓展對偉大實踐的學理化闡釋和學術化表達﹔通過創新的分析框架,揭示其背后的理論邏輯和科學性,不斷豐富理論內涵、拓寬理論視野,形成解決問題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通過強大的有組織科研,面向國家急需關鍵領域和重大基礎研究問題,創新科學知識生產范式和組織模式,建制化、成體系地推進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建構。

支撐保障——以文明交流互鑒的多種路徑為傳播渠道。要依托我國發展的生動實踐,通過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的國際傳播,全面闡述我國的發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生態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系統說明中國對世界發展的貢獻,為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讓世界看到“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記者:在這個過程中,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至關重要。

張東剛:確實如此。如何判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否真正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可從以下幾方面考量:一是原創能力。包括知識創新、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突出表現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的范疇、概念、原理和標准。二是國際影響力。這一方面要看學術成果在國際上的認同度和可比性,另一方面,要看是否既能解決好本國問題,也著眼於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了積極貢獻,為解決世界性和全人類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三是話語評價力。要以回答中國問題為邏輯起點,以運用中國素材為內容支撐,以表達中國立場為方向指引,加快建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和具有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評價體系。四是支撐服務力。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己任,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五是學理性和系統力。要克服理論分支、學科分野過度細化導致的“科學割據的舊習”,以元概念與元命題為體系原點,以構建知識體系、深化知識內涵為主攻方向,開展“破壁式”的協同性研究,系統推動知識建構、隊伍建設、教材編寫和人才培養。

高校須提高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思想自覺、文化自覺和行動自覺

記者:在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進程中,高校應如何擔當作為?

張東剛:高校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重要力量,在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諸多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時代新征程上,高校必須切實提高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思想自覺、文化自覺和行動自覺,努力貢獻更大力量。

一是大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高校要強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宣傳普及的系統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項目化管理,構建協同化、機制化、平台化、品牌化的創新工作體系,產出用學術講政治、有思想高度、有學理深度的系列重大標志性研究和實踐成果。

二是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高校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不斷推出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現實意義的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創新研究成果。

三是持續塑造彰顯中國特色的學科格局。高校要完善學科布局,建立學科動態調整機制,用好學科交叉融合“催化劑”,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學科支撐。

四是強化有組織科研能力建設。高校要以增強價值引領、思想創造、理論創新、文化傳承、服務貢獻等方面的能力為目標,實施有組織科研。要樹立申報管理抓前置、過程管理抓質量、結項管理抓速度、成果管理抓影響、團隊管理抓成長、交叉管理抓新生、經費管理抓效率的“七抓”理念,面向黨和國家重大需求,針對重大戰略性議題開展儲備性研究、戰略性研究。

五是強化高水平新型智庫建設。高校要緊密圍繞黨和國家重大需求,扎根中國大地,胸懷全人類,聚焦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提高政策建議的預見性、政策評價的精准性、輔助社會治理的有效性。特別要加強智庫學術隊伍建設,加大智庫成果激勵,有效釋放高端智庫的活力、動力和潛能。

六是提升全球影響力。高校要將專業、復雜、晦澀的學術語言有機轉換為准確、易懂、通俗的大眾表達,致力於闡釋和傳播“全過程人民民主”“美麗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易於被人民群眾和國際社會理解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

記者: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新的哲學社科發展目標呼喚新型哲學社科人才。這類人才有何新特點新標准?培養這樣可堪大用的新型哲學社科人才,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怎樣的新要求?

張東剛:高校要打破對“西方樣板”的迷信,建構扎根中國大地、總結中國經驗、指引中國發展的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同時,要緊盯時代前沿,聚焦生動實踐,服務國家戰略,因應變革要求,關懷人類前途,面向未來發展。

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就此採取了一系列舉措:一是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書院。先后成立六個覆蓋本碩博全體學生的新型書院,學生同時獲得書院與學院“雙重身份”,既通過部類核心課程夯實知識基礎,又留有深度學習與個性發展的延伸空間。二是實施貫通式培養。多個學院開設本研銜接課程,書院還通過搭建實驗室、研究中心等平台促進本碩博合作研究。三是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開設課程。通過構建“學院—書院—課程群”三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強化理論與實踐聯系的緊密性,為文科人才長周期、跨專業學習奠定制度基礎。四是積極發展文科類新興專業。近年來,我們設立10余個新興或國家急需領域文科專業,形成學科專業布局、人才培養與國家重大戰略的協同機制。五是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成長。我們打造特色實踐項目,讓新時代偉大變革成為師生讀懂領袖思想精髓、堅定信仰信念信心的大熔爐。

(記者 張亞雄)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