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完善育人機制 “德”潤學生成長
哪怕已經過去了幾個月,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思源實驗學校學生石浩軒,仍然把一封感謝信珍藏在書桌抽屜裡。信件開頭的幾句話,他記憶猶新:浩軒小朋友,你好!我通過這封信表達對你的誠摯感激……
原來,石浩軒偶然間拾得一個裝有近萬元現金的錢包,但他沒有絲毫猶豫,立即把錢包交給了當地村委會。學校得知后,在升旗儀式上宣讀了失主寫來的感謝信,並為他頒發“新時代好少年”榮譽証書,號召全體學生向他學習。
近年來,湘西州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德育教育延伸到教書育人各個環節,不斷豐富德育教育載體與手段,增強德育的情境性、情感性和生命力,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學生們心中生根發芽。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清晨,在湘西州溶江中學校園東北角的盛教亭,常常會擠滿晨讀的學生。
1949年至1950年,羅盛教在原湖南省立十三中(現湘西州民族中學)就讀。1950年,他參軍赴朝作戰,1952年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英勇犧牲,年僅21歲。
2018年,作為湘西州民族中學初中部的溶江中學,在校園內修建盛教亭,羅盛教的故事成為該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
“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溶江中學校長李媛蘭說,學校每年都會組織開展清明祭掃、學雷鋒月等活動,用湘西深厚的紅色文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湘西州積極開發紅色研學路線,有機串聯思政課陣地。目前,湘西州建設國家級省級青少年教育基地10個、州級少先隊校外實踐示范基地85個,涵蓋新時代歷史成就、紅色文化教育等類別。
湘西州不僅是一片紅色熱土,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也十分豐富。當地依托本地民族文化發掘校本課程,幫助學校因地制宜進行課程創新。
“觀察矮寨大橋的形狀,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特征?”“你能用英語來介紹鳳凰古城嗎?”“苗族扎染呈現的是分子擴散運動現象嗎?”在湘西州吉首市第一初級中學,數學、英語、化學等教學組將湘西的文化元素融入課程中,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瑪汝”課堂,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
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就要真正提升德育的效能。及時有效化解未成年學生面臨的一些“成長的煩惱”,成為湘西州開展德育工作的切入點。
“同學們從剛剛的影片中看到了什麼,看到影片中的場景,你的感受是什麼?”“校園欺凌可能面臨什麼樣的法律后果?”秋季剛開學,湘西州鳳凰縣司法局的工作人員就走進鳳凰縣芙蓉學校,開展法治進校園專題教育講座。
“目前,湘西州還聯合公安、法院、檢察等多個部門加強協同配合,開展了多樣化的防校園欺凌安全教育活動,提升校園防欺凌工作水平。”湘西州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田勇說。
(記者 趙嘉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