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校考研初試由自命題改為全國統考引發關注——
高校選才,統一性自主性如何平衡
12月,一年一度的“考研季”拉開大幕。
對於積極備考的388萬名考生而言,初試無疑是要面對的“第一關”。記者注意到,教育部印發的《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中提到,思想政治理論、英語(一)(二)、教育學專業基礎、歷史學專業基礎、管理類綜合能力等科目為全國統一命題科目,鼓勵招生單位積極選擇使用上述全國統一命題科目。除公共課科目沿用統考命題外,不少高校研究生院在近兩年發布通告,部分學院的專業課初試科目也由原來自命題調整為參加統考。這些調整背后的初衷是什麼?如何通過考核選拔方式改革促進選才育才水平提升?記者進行了採訪。
自命題改為統考題,旨在兼顧公平提升效率
“學校理工科考研今年統考‘408’(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考查寫代碼,沒有基礎怎麼辦”“目標院校突然改統考了,本來信心滿滿,現在有些擔心”……在社交平台上,今年考研初試的新動向成為不少學生熱議的話題。
記者登錄某高校研究生招生網站發現,該校9月發布了《關於2025年碩士研究生招生部分專業考試科目調整的通知》,涉及7個專業科目初試的調整,其中兩個由原來自命題改為統考:現代教育技術專業業務課二考試科目調整為統考科目“408”,生物學一級學科業務課二“845生態學”調整為統考科目“414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
“教育部鼓勵學校相關專業用統考(試題),但尊重學校自身學科發展、人才選拔規律,”該校研招辦一位唐姓負責人告訴記者,“如生物學科對學生化學基礎要求較高,剛好這個(統考)科目裡有考核,符合人才選拔方向,所以院系主動申請了更改初試科目。”
調整同樣涉及文科考生。某在京高校人文學院歷史系研招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無論是報考中國史還是世界史,都需要考“313歷史學專業基礎”。“今年是第一年改。以中國史為例,以前自命題是考名詞解釋、古文句讀、宏觀歷史趨勢論述題等,但由於系裡老師不算多,出題肯定會因為老師的研究特點、專長而有所偏重,因此今年就改為統考。”
陝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祁佔勇表示,應理性看待研招初試鼓勵採用統考題的舉措。“實際上,早在21世紀初,教育部就曾提出‘提倡按一級學科專業命題’,近些年來,教育部一再鼓勵招生單位在研招初試中選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反映了在統一性和自主性方面,研招考試初試更加強調統一性要求。”
祁佔勇認為,將自命題改為統考有利於增加考研初試的公平性與科學性。“在公平性方面,統考方式下,所有考生均能參考教育部制定的大綱平等備考,自命題雖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和自主性,但試卷的安全管理無法與教育部統一命題相比擬,可能出現‘近水樓台先得月’現象,衍生出一定的操作空間,對一些學生來說有失公允。同時,統考命題下相對統一的考查標准也有助於增強不同考生之間初試分數的可比性,有利於調劑與錄取工作的開展。在科學性方面,以往初試自命題雖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不同招生單位的學科特色,但仍存在不同招生單位命題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而統考命題編制過程規范嚴謹、命題水平高、考查知識范圍廣,有利於提升初試的信度、效度。”
力避“應試化”趨向,突出基本能力和專業素質考查
記者注意到,《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中提出,“參考本科教學大綱,開展初試命題工作。試題應能考查考生是否具備碩士研究生入學的基本能力和專業素質,有一定的區分度,難易程度適當,不得出現政治性的錯誤,避免出現學術界尚有爭議的問題。鼓勵招生單位不斷豐富完善自命題科目的試題題型。”
“基本能力和專業素質”應作何理解?前述在京高校歷史系研招負責人以歷史學考研為例作了分析:“對有意在中國史、世界史方向深造的學生而言,應具備歷史基本知識,熟悉重要事件、人物、制度、文獻,具備基礎文獻史料的閱讀理解能力,對重要歷史階段特征有宏觀把握及學術史的了解等,這些主要通過初試來考查。在復試階段,則會側重考查閱讀積累、學術規劃等。”
該校歷史系一位副教授告訴記者,初試的定位主要是為了篩選有一定基礎的學生,以便復試進一步考查。“自主命題顯然會更考慮本系現有教師的研究方向,更有針對性﹔統考覆蓋面比較廣,對知識面的考核可能更有效。至於初試應強調基礎知識還是強調專精?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前者——本科就‘鑽’到很專門領域、深耕論文的學生,並不見得一定是‘好學生’,循序漸進可能更有利於日后的科研成長。”他說。
“學校近3年來已有相關‘自命題轉統考題’的試點,如‘633教育學基礎’改為‘311教育學專業基礎’﹔‘81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基礎綜合’‘889計算機技術專業基礎綜合’均改為‘408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鄧方表示,“自命題改為統考題后,相關學院和專業反映良好。以‘408’統考題為例,相較於自命題,統考題涉及計算機網絡、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操作系統,考查更加全面,結構更加科學。”
然而,也有部分導師、專家擔心統考后容易產生“標准化備考”,加劇考研“應試化”趨向。
“一些專家認為,以統考試題來考查考生專業基礎,可能不利於招收到在該專業領域真正有深耕潛力的學生。的確,兩種考查方式的不同,涉及的是公平與差異、廣博與專長、個性與共性之間的平衡。”祁佔勇認為,初試側重專業基礎知識考查,復試更多關注學生個性化能力,二者在考查內容、形式和分值配比等方面相配合、相補充,才能真正選拔出基礎知識與深耕潛力兼具的人才。
初試統考與復試改革並重,實施綜合評價錄取
今年全國兩會前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航大學副校長吳仁彪就曾建議,初試應減少自命題科目,盡量採取統一命題模式,由學科評議組和專業學位教指委統一選定考試參考書,各省市考試院分工協作,負責部分命題工作,“這樣可降低命題成本,提高命題質量,解決自命題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在實行統一命題基礎上,還可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允許學生同時申請(填報)多所高校,由高校根據統一考試的成績、面試情況和本科學業表現進行綜合評價、錄取。”
“對北理工而言,研究生培養路線人人各不相同,”鄧方表示,研究生選拔除要注重筆試命題多樣性外,面試應起到更重要作用。“以工程類專業型碩士為例,和學術型相比,其‘出口’已經不一樣了,但‘進口’大致是一樣的。畢竟學碩和專碩培養注重的能力、素養不同,希望在面試時更有區分,工程類專碩更重應用,學碩更重研究和學術能力。”他提出。
“要使研究生招考方式更加科學,必須通過創新統考試題編制邏輯和改革復試方式協同實現。”祁佔勇認為,“首先,應繼續深化專業課初試統考的改革。初試統考內容應緊密圍繞學科核心知識,在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礎理論掌握程度、基本技能應用能力的同時,也要兼顧考查考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並根據不同學科的學術發展動態調整考試大綱,防止一成不變。其次,應大力改革復試環節,探索多樣化的面試形式,如案例分析、實驗操作等,以更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一些應用性較強的專業還可以考慮引入第三方機構或行業專家參與復試評分,以提高復試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最后,應進一步建立健全監督體系,包括但不限於公開招生及調劑政策、錄取規則等,尤其是較為靈活的復試環節,更要將流程細化,做到公平、公正、公開。此外,還應建立一套公平公正且具有可行性的破格復試制度,給部分‘偏才’‘怪才’提供發揮空間。”
(記者 周世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