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青羊區:將博物館辦進校園裡
“同學們的很多作品都放進了學校的剪紙博物館,你看這個熊貓剪紙,就是我做的。”近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勝西小學文興分校剪紙博物館,該校六年級學生張逸舒向觀眾介紹自己的作品,作品中熊貓吃竹子的形象憨態動人。
這座辦在校園裡的博物館,用實物、圖片、文字等方式系統介紹了剪紙的悠久歷史和中外主要剪紙流派。
“我們這個博物館建成已有8年的時間。”該校校長陳燕介紹,學校從2011年起以“剪紙”為載體開展傳統文化教育,2016年建成博物館,並不斷將其升級迭代。
“現在是3.0版的博物館,我們將精湛的傳統剪紙技藝和豐富的現代創意融合,讓剪紙藝術煥發出獨特魅力。”博物館館長郝玉倩帶領記者參觀,博物館將學生的人物剪紙作品制成立體主題雕塑,還用學生作品制作出書簽、明信片、馬克杯、棉布袋等文創產品。依托這個博物館,該校還形成了多維度的剪紙藝術教育課程體系。
近年來,成都市青羊區著力發揮文博資源優勢,將博物館辦進校園裡。蝴蝶、昆虫、漆器、字畫、燈彩……各類博物館在各個校園內迅速興起,每一個博物館都特色鮮明、趣味十足,且符合孩子們的認知特征。
這些校園博物館既有基本的藏品展陳和知識介紹,也集中展示了學校的教學成果,提供專門的學習實踐空間,成為孩子們拓展興趣、學習專門知識、動手實踐的良好平台。不少校園博物館還經常舉辦活動,接受其他學校和社區群眾預約參觀,由孩子們擔任講解員,進一步發揮校園博物館服務社會的功能。
“校園博物館不同於社會博物館,要從以藏品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成都市同輝(國際)學校副校長周麗莉說,該校少先隊員代表大會收到學生提案,建議在學校建設一座“蝴蝶館”,學校採納建議,騰出專門空間,建成了蝴蝶生態博物館。
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依托校園燈彩博物館開設興趣課,不僅把非遺傳承人請進來,還組織師生走出去,到“彩燈之鄉”四川自貢參觀學習,培養了一大批“小小傳承人”。該校還將彩燈技藝融入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等課程中,既助力非遺傳承,也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據統計,成都市青羊區已在中小學校園內建成文化、藝術、科技、生態等博物館20余個。這些校園博物館,成為連接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有力紐帶,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極大助力。
(記者 周洪雙 李曉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