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熱愛為橋 共逐中文夢

吳沂萱
2024年11月29日08: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熱愛為橋 共逐中文夢

岑家瑄在為學生上中文課。

岑家瑄在為學生上中文課。

陶虹源(左二)帶著學生包餃子。

陶虹源(左二)帶著學生包餃子。

俄羅斯托木斯克國立大學孔子學院舉辦2024中國文化節活動時,吳慧琴(前排左一)和學生合影。

俄羅斯托木斯克國立大學孔子學院舉辦2024中國文化節活動時,吳慧琴(前排左一)和學生合影。

  今年是國際中文教育志願者項目設立20周年,20年來該項目已向全球160多個國家累計派出7萬余名志願者,為全球學習者提供大量在“家門口”學習中文、了解中國的機會,為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志願者們積極融入當地,與民眾友好交往,為促進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鑒和民心相通作出獨特貢獻。

  日前於北京舉辦的“國際中文教育志願者人才培養”研討會期間,幾名志願者接受本報採訪,分享了自己在海外教授中文的心得與收獲。

  “要教好每一堂課”

  岑家瑄熱愛教育與公益,他在2022年至2024年間在哥斯達黎加一所學校擔任國際中文教育志願者,為學生對中文的熱愛所感動。他回憶道:“我來到哥斯達黎加一周后,基本上給每個班級都上過一堂課了。在去食堂的路上,幾個學生看到我會熱情地向我招手,用中文打招呼,緊接著越來越多學生看到了我,一聲聲‘你好’響徹食堂,當時讓我非常感動。雖然他們的發音還不太標准,但我能真切感受到他們對於中文的熱愛,同時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一定要教好每一堂課。”

  吳慧琴在俄羅斯托木斯克國立大學孔子學院工作了兩個任期,獲得了“2023年度優秀國際中文教育志願者”的榮譽,她堅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院舉辦的2024年中國文化節活動令我難忘,在活動中我看到了學生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每個人都踴躍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喜歡唱的學生去唱歌,喜歡跳舞的學生當伴舞,擅長畫畫的同學給別人畫臉譜,中文發音標准但是腼腆的學生在大家的鼓勵下做主持人。那次活動大家玩得很開心,並且在參與的過程中提升了中文水平,感受了中國文化。”她說。

  吳慧琴認為,無論舉辦什麼樣的活動,能讓學生發揮所長,並能深度參與,學生們對中文的興趣就越濃,學習也變得快樂簡單。

  陶虹源在澳大利亞擔任了1年國際中文教育志願者。在教學過程中,他遇到一個挑戰——同學們認為中文難學。“我很喜歡挑戰,注意到同學們的想法后,著手制訂新的教學方案,希望大家感受到中文學習有趣的一面。在后續的課堂上,我加入了一些年輕人關注的話題,比如介紹網紅打卡地、好看的電視節目等。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他們的關注點從中文難學變成了對當代中國的好奇。有了對中國的探索欲,學生們學習中文的興趣就被激發出來了。看到他們的轉變,我真的非常欣慰。”陶虹源說。

  陶虹源所任教的班級從幼兒園到十一年級,這就意味著學生的年齡跨度大。“我身上像是裝了無數個按鈕,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會按下不同的開關,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與課堂節奏,可能上一秒是活潑又有親和力的陶老師,下一秒又變成嚴格且嚴肅的陶老師。”陶虹源說。

  “和學生一起成長”

  對國際中文教育志願者來說,在海外教授中文,還需面對教育體系不同、文化差異等挑戰。如何克服困難,適應差異,也是一門必修課。接受採訪的幾位志願者表示,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學生一起成長。

  吳慧琴說:“對我來說,來到俄羅斯,面臨的首要困難是語言,因為我的俄語不太好。但后來我發現,這個短板竟轉化成了中文教學的優勢。因為學生知道我的俄語不好,不僅進教室時用中文問候,而且在課上主動查字典,嘗試用中文和我溝通交流。一學期結束,學生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要相信學生一定可以做到。”

  岑家瑄的專業是西班牙語,但是當地的俚語和表達方式還是讓他有些難以適應,不過隨著與學生們的相處增多,他也從學生身上學到了很多地道的表達方法,還逐漸理解了語言背后的文化意蘊。

  在談起自己的學生時,岑家瑄非常驕傲:“我的學生鴻屹在‘漢語橋’世界小學生中文秀哥斯達黎加賽區比賽中獲得冠軍。從中文零基礎到取得好成績,鴻屹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裡。正如他的中文名字所寓意的,希望他將來能像鴻鳥一樣飛向遠方,又如高山一樣屹立不倒。”

  陶虹源引用電影《阿甘正傳》裡的一句話道出了志願生活的感受——“生活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味道”。在他看來,擔任國際中文教育志願者期間,每天都面臨許多驚喜和挑戰,除了教授中文帶來的成就感,自己的英語水平也有明顯進步,還收獲了一段跨國情誼。

  “剛到澳大利亞時,陌生的環境讓我難以適應。不過非常幸運的是,我認識了澳大利亞的本土中文教師艾瑪,她給了我很多幫助。”陶虹源說,“在教學期間,她傳授給我管理課堂的訣竅,還教會我如何進行課上和課下的身份轉換,讓我平衡好工作與自己的生活。在休假期間,她則變成了我的導游,帶我領略澳大利亞的風土人情。她的熱情不斷感染著我,讓我充滿教學動力。”

  “最讓我開心的是今年艾瑪和她的丈夫來中國旅游,在機場重逢時,一個擁抱代替了千言萬語。這次輪到我當導游,帶領艾瑪夫婦體驗中國的大好河山。在旅游期間,我能感受到他們對於中國的喜愛。我想,這便是跨國情誼的魅力所在,我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尊重、包容彼此的文化。”陶虹源說。

  “遠道而來的禮物”

  談到在海外順利開展中文教學的秘訣,不少志願者認為以愛為橋,可以筑起理解互信的橋梁。他們是中文教授者,還是愛的傳遞者,憑借熱情和耐心,激發了學生們對中文的濃厚興趣,悄然間構筑了一條條文化交融的通道。

  吳慧琴開心地展示著一份遠道而來的禮物。“我的學生亞歷山德拉得知我們孔院的院長要來中國參加世界中文大會,她便委托院長給我帶了一份禮物。精致的盒子裡放了許多張照片,照片的背面寫滿了她想對我說的話,亞歷山德拉說我是她的榜樣。那一刻我感受良多,其實,她樂觀積極的品質也一直鼓勵著我。”

  在提到亞歷山德拉時,吳慧琴的聲音有些哽咽:“前幾天我們兩個還通了電話,她問我為什麼不在她身邊,我其實也很想念她,但是隔著千山萬水,我隻能安慰她,雖然我不在你身邊,但在你心裡,這就足夠了。”

  高偉曾在保加利亞擔任國際中文教育志願者。她說:“作為傳播中文的使者,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榮幸,因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們愛上中文,這是巨大的鼓舞。”

  “我人生中最難忘的生日是在保加利亞過的。”高偉說,“那天我正要去給五年級的學生上中文課,突然有個學生大喊‘老師來了’。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來了大家這麼緊張和激動?當我到達五年級學生所在的樓層后,差不多有四五個班的學生涌了出來,有一位同學捧著蛋糕,還有人手持鮮花,他們用中文為我唱生日快樂歌。后來我才知道,他們早早地向其他老師打聽到了我的生日,在本土中文教師的協助下,他們提前一周開始練習中文歌曲。每每想起當時的場景,我的內心總會升騰起一股暖流。正是這些來自學校的溫暖,讓我覺得任教再辛苦也值得。”

  在岑家瑄離任時,他為了紀念這段美好的時光,決定要為每個學生准備一份禮物。“除了中國小零食,我為每個學生寫了一個‘福’字,還有那些未曾宣之於口的話,我都寫在了200張卡片裡,花了差不多1個月的時間。但當我看到孩子們的笑臉,覺得這些都不算什麼。”岑家瑄說,從重量上看,這份禮物很“輕”,但是飽含了沉甸甸的愛。

  福建師范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副院長章石芳說:“中文學習動機來源於對中文背后承載的文化的熱愛。讓學生愛上中文,需要教授者充滿自信並飽含感染力,而我總是可以在國際中文志願者眼中看到這樣的光芒,我想這就是海外中文學習者對年輕的志願者念念不忘的理由。”

  (本文配圖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