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
引領高校參與開放科學全球治理
國際大科學計劃是開放科學的重要內容,也是當今世界推動科學技術進步、促進國際合作、解決全球性挑戰的積極嘗試。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指出,要深入踐行國際科技合作倡議,拓寬政府和民間交流合作渠道,發揮共建“一帶一路”等平台作用,牽頭組織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支持各國科研人員聯合攻關。
高校是我國科技創新的主力軍。通過國際大科學計劃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深度參與開放科學全球治理是新時期高校的使命擔當,也是建設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
加速邁入大科學時代高校責無旁貸
“大科學”是20世紀50年代國際科技界提出並在其后日益受到關注的新概念,具有研究目標宏大、科學問題復雜、多學科交叉、實驗設施昂貴、經費投入巨大等特點。國際大科學計劃是人類開拓知識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和解決重大全球性問題的重要手段,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科技創新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國際社會提供全球科技公共產品的重要平台。20世紀中葉以來,美國、德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以及歐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在諸多領域積極組織了數十個國際大科學計劃,其中最著名的有曼哈頓計劃、阿波羅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生物學計劃、人與生物圈計劃等。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綜合國力及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愈發重視國際大科學計劃,先后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大洋發現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地球觀測組織和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等國際大科學計劃,為我國牽頭組織發起此類計劃和工程提供了寶貴借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高度重視,我國加速邁入大科學時代。2018年3月,國務院專門出台《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我國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三步走”的發展目標進一步明確,開辟出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快車道”。
高校特別是一流大學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參與、組織和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方面正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牽頭發起的國際大科學計劃中,由高校牽頭發起的有多項﹔我國已布局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校承擔實施的也不在少數,特別是在學科前沿、系統交叉的科學領域,已取得不少積極進展。
高校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的路徑策略
縱觀國內外有關大科學計劃的發展歷程與經驗教訓,我國高校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應著重考慮如下方面。
一是從全球挑戰中設定議題。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參與全球治理、提供全球公共產品,是國際大科學計劃的重要指向,也是全球高校的重要責任。高校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應著力聚焦面向宇宙、探索地球、解密人類等核心主題,特別是圍繞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納米技術、能源技術等前沿領域,結合高校“雙一流”建設所形成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基礎做好議題謀劃。
二是從論壇聯盟中搭建平台。圍繞重大理論前沿的大科學問題舉辦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邀請中外科學家分享最新研究進展,能夠有效凝聚科學共同體的共識,並適時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同時,牽頭成立國際科學聯盟也可以推動形成高校合作平台,進一步擴展伙伴,深挖合作潛力,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推進高校合作並逐步引領國際性重大科學議題設置和前沿研究。
三是從跨界合作中匯集資源。國際大科學計劃需要多方機構聯合實施,而高校具有跨學科、跨國界、跨組織優勢。在國際大科學計劃的組織實施中,高校要與政產學研等方面力量跨界合作,形成聚集效應,尤其應鼓勵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支持企業、社會組織設立大科學研究基金會,通過接受社會捐贈、設立聯合基金等方式籌集經費。
四是從民間交往中規避風險。科技正越來越成為影響國家競爭力和戰略安全的關鍵要素。高校學術交往具有顯著的民間性。在當前環境和形勢下,我國高校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應立足於民間交往,增進人文交流和學術交流,規避可能面臨的風險和挑戰。
五是從開放科學中實現共享。國際大科學計劃是推動實現開放科學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知識、數據、資源共享的重要路徑。高校是知識生產、保存與傳播的重要場所,在國際大科學計劃的組織與實施中,要在充分保障各方公平享有相關科研成果的同時,積極探索大科學計劃成果向研究人員及社會公眾開放共享機制,對於非競爭性的重大科學發現應及時、免費向全世界公開,對工程類大科學計劃應建立開放共享平台,鼓勵科研人員使用最新科研設施分享科研成果,真正做到物盡其用。
高校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的支撐保障
國際大科學計劃是具有高度復雜性和系統性的重大工程。高校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要形成多方協同、合力推進的支撐保障機制。
一是明確指導思想。國際大科學計劃旨在推動世界科技創新與進步、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實現重大科學問題的原創性突破。我國由高校牽頭組織的國際大科學計劃,應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聚焦物質科學、宇宙演化、生命起源、地球系統、環境和氣候變化、健康、能源等重大問題以及多學科交叉領域的優先方向、潛在項目、建設重點,深入踐行國際科技合作倡議、“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推動構建全球開放科學治理新格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建設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加強組織領導。相關管理部門要認識到大科學計劃的重要性並提供必要經費和資源。未來我國高校牽頭組織的國際大科學計劃要加強頂層設計與前瞻謀劃,特別是完善國家科技計劃管理協調機制,相關部門單位定期會商,統籌和審議國際大科學計劃的戰略規劃、發展方向、領域布局、重點任務、項目啟動、運行管理機制、知識產權管理和開放共享政策等。
三是推進制度創新。積極推進國際大科學計劃和有效參與開放科學全球治理需要推進制度創新,促進高校國際科技合作的體制變革和機制建設。其一,要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科技體系,切實加強我國科技政策、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的開放。其二,要創新組織管理機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注重在國際大科學計劃發起、組織、建設、運行和管理等方面進行系統創新。通過有償使用、知識產權共享等多種方式,吸引國內外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科技社團、行業企業及國際組織等參與支持高校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建設、運營及管理﹔整合各方資源,組建成立專門科研機構、股份公司或國際組織進行大科學計劃項目的規劃、建設和運營。其三,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資金渠道,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在我國高校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過程中的支持引導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
四是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牽頭組織大科學計劃已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標志。要高度重視並創造條件支持高校及專家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相關活動,特別是通過聯合國科技創新論壇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放科學建議書》等多邊平台和機制,主動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相關規則的起草制定,提升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和開放科學治理方面的話語權,為解決世界性重大科學難題以及提供科技創新領域重要的全球公共產品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作者:闞 閱,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劉鄭一,系浙江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副處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