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周一節書法課——
墨香飄溢,於書寫中感受傳統之美
提筆正是練字時。書法,不僅能使習練者寫得一手好字,更會在無形中提升審美、滋養人生。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的通知》,提出落實課程方案要求,保障小學三至六年級語文課每周安排1課時書法課,以書寫教育拓展“五育”融合新空間。
書法進入中小學課堂,讓學生們有了了解、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渠道。初握毛筆的孩子們寫出來的字雖然幼稚,可他們對書法的感情最純粹。如何將朴素的情感轉化為成長的動力,讓書法之美助力素養提升?記者走進校園、課堂,深入探尋。
臨摹字帖,似在與古人神交。字隨心走,不拘於筆法、筆種,經歷寒暑春夏,面對喜樂傷悲,或平正、或酣暢、或奇崛。綿長情韻,都在筆墨間。
小學一年級入校登記的當天,王子赫小朋友就被校園裡懸挂的書法作品吸引了。入學后,書法成為他每日的必修課。在古色古香的北京市海澱區民族小學校園裡,他和小朋友們隨時隨地都能看到一幅幅師長們揮就的書法作品。
喜歡,源自剎那的吸引,更起於因美而生的驚嘆。還記得當年一眼看到班主任老師漂亮的板書,初入海澱區民族小學的梅依琪小朋友便對寫字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寫一手好字”的心願,像一顆種子在孩子們心田裡種下。而學校開設的書法課,讓這顆種子漸漸萌芽、抽枝、開出花朵……
教學不能隻注重當下效果 要適應少兒身心特點
“書法用去我大量的時光,寫廢的紙一摞又一摞,但我在書法中獲得十足的快樂,幾乎沒有感到過辛苦。”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鄧寶劍坦言。
從愛書法到教書法,這樣的經歷讓鄧寶劍清楚地看到,漢字書法本身具有抽象的特點,不像繪畫那樣生動可感,少年兒童很難在短期內產生濃厚的興趣。
他也常常見到這樣的例子:年少時受到嚴格書法訓練的人,成年后也許並無多少進步,反而是一些從小憑著興趣自學的學生,技藝能夠不斷精進。
“這種情形提醒我們,教學不能隻注重當下的效果,要適應少兒身心特點,重在培養興趣。”鄧寶劍說。
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楓樹山大橋小學書法教師林巧對此深以為然。
課堂上,林巧聯系學習內容,通過猜字游戲、書法小故事、漢字小視頻的導入,適時增加漢字的發展演變,引導學生探索字源意趣。在從“線條”到“符號”、從“溯源”到“演化”、從“比較”到“實操”的練習中,五年級的小學生們逐漸體會到書寫的樂趣。
字裡乾坤大,春來日月長。林巧告訴同學們,“春”就是形聲字。以三“木”、一“日”表意,中間的“屯”是聲符。“春”的原意是“春陽撫照,萬木滋榮”。在金文裡,三“木”已訛變為兩個芽苗(即草字頭),發展到漢代隸書時,原來的“艸”和“屯”合起來訛變為春字頭。楷書“春”字是由隸書變化而來的,行書“春”字的筆畫多有連帶,草書“春”字則有改變筆順、省變其中部分筆畫的現象。
林巧從“春”字溯源,在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逐步演變講解中,讓字義更加明晰。
書寫,同時也是“練眼”“練腦”“練手”的過程。一堂課上,林巧讓學生們在《顏勤禮碑》中仔細找尋“春”。書法家顏真卿寫同一個“春”字,結構特點相同,但筆畫會有細微的差異,並呈現出不同的字態。
“書法教學既要激發學生探究書法的興致,又要關注學生的書寫體驗。這樣,學生的書法才會有審美情趣。”林巧認為,掌握漢字書寫基本技能和基本要求,做到書寫“正確、規范”,這是書法的實用性要求。但是,同一個字的多種不同寫法、不同書家寫同一個字的豐富變化,都要讓學生在觀察中感悟,在賞析中理解美的形式。
因熱愛而堅持,在書法中“找到自己”
今天,書法已經成為海澱區民族小學師生的必修課。
除了在一至六年級每周開設一課時書法課程,學校還將周一課后服務一小時時段定為“師生共寫”書法時間,全員普及硬筆和軟筆書法。
此刻,冬日暖陽投射在紙上,連心境都會隨之平靜。而在季春三月,春風和煦、海棠花開,一年一度的“海棠雅集”筆會則會熱鬧起來。“每位師生都有機會沐著海棠花香提筆揮毫,參與到這場書法盛會中來。”海澱區民族小學校長丁鳳良告訴記者,元旦前夕,學校還會舉辦“迎新筆會”,師生共寫春聯,在濃濃墨香中辭舊迎新。
在校本課程《四合院書法藝術》中,海澱區民族小學教師鄭鐘躍將書法課搬進了四合院。開設在天地草木之間的書法課使學生們舒心愜意、寄情翰墨,感受著浸潤式教學氛圍的美好……
“我們不斷調試、優化教學手段和方法,讓古老的書法藝術變得更加生動,更加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從點畫到造型,從形式到內容,從筆法到墨法,從情感到神採,從不同角度讓學生窺見書法的博大精深。”海澱區民族小學藝術主任傅若喬深有感觸。
在鄧寶劍看來,這樣的探索值得肯定。“每個學生個性不同、趣味各異,心智成長的快慢也並不全然同步。因此,教學要有開放性,以容納各種可能。比如,可以把精臨和泛臨結合起來﹔可以通過不同的范本,引導學生突破現有的審美格局和書寫習慣。小學生能否練行書?中學生可否練草書?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而有不同的選擇。對於那些筆性好、模仿能力強的學生,應該鼓勵他們大膽探索。”他說。
陳思遠是海澱區民族小學書法社團的一員。他發揮書法特長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為家庭、社會服務。
在爺爺奶奶身患重病的日子裡,每隔一段時間,陳思遠就給爺爺奶奶寫上幾個字,幫助他們保持積極心態。
“我也曾擔心孩子會失去興趣,半途放棄。”陳思遠的父親陳光說。現在他看到的是孩子的堅持,因為,“他在書法中找到了自己”。
“寫好漢字,你的根就在這裡。”這位父親說。
以家校社協同聚合力,以科學評價促提升
書法教學,隻靠學校的力量遠遠不夠。
多位專家、教師認為,需在家校社協同育人層面形成合力。學校應該緊抓基礎普及,加強與家長、社會資源單位的協作,共同發展社團,招募家長志願者走進學校開展“家長書法課堂”“書法沙龍”,家校社共同推動書法教育。
借鑒高校學生外出訪碑游學的經驗,海澱區民族小學老師盛夏將學生分成若干個研究性學習小組,就書體、書家、結構、用筆等不同范疇,引導學生採取單鉤、雙鉤、現場臨摹、筆記記錄等方法開展書法學習。王子赫同學選擇唐楷《顏勤禮碑》作為學習范本,從書法中,他看到了“永和九年”的王羲之,看到了“空庖煮寒菜”的蘇軾,看到了寫字如“風檣陣馬”的米芾……這些,都讓他體會到古人的情操與意趣。
結合自己少時學習書法的經驗,林巧認為,應建設一套動態、多樣、綜合的評價體系,關注學生整體的發展。例如,要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包括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的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過程,即關注學生怎麼學、學會了多少、有什麼收獲等。對學生書寫成績的評價,應更多考慮平時的努力程度和一個時期內前后水平的比較。要支持書法學習成效卓著的同學形成書法特長,對進步大的同學及時鼓勵,使其增強信心,對刻苦練習但書寫不理想的同學要幫助其查找原因、糾正方法。
“老師看見學生,學生看見成長,才能讓學生持久地保有學習書法的熱情。”林巧說。
“所謂對書法的熱愛,就是承襲著久遠的書法傳統,沿著古人的字跡歷經寒暑。漸漸的,我們筆下的字有了古意,與之相伴的,是我們能夠和先賢心心相印。如同花把人‘養’成了養花人,字把人‘寫’成了書法家。”鄧寶劍感言。
人寫字,字亦寫人。在和書法相伴而行的歷程中,我們期待著更多青少年和書法相互成全……
(記者 靳曉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